戏剧 美术 音乐 曲艺 摄影 舞蹈 民间文艺 书法 电影 杂技 电视 文艺评论

文艺如何更好地表达场景里的新时代?

发布时间: 2025-10-2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作者: 乔燕冰 [关闭窗口]

“场景变了,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10月15日至16日在杭州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聚焦“场景里的新时代及其文艺表达”主题,来自全国各艺术门类评论界、创作界专家学者和青年代表近60人,以一个主论坛和造型艺术评论、舞台艺术评论、影视和网络文艺评论、动漫创作与评论四个分论坛展开观点碰撞与思想交锋,而在主论坛6位专家中,首位发言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顾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回溯中国戏剧演绎场景千年变迁百年更迭时的这句话,仿佛为论坛主题做了一个恰切的注脚,开启了与会专家学者对文艺在新时代、新场景中的新表达的深入思考。

从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的“跨海长虹”到贵州平塘中国天眼-FAST的“深空之眼”,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绿色林海”到中国大飞机总装一线的“钢铁巨鸟”……诚如“场景里的新时代”中国文联主题文艺创作首批发布的 10个入选场景,当下中国,波澜壮阔的时代场景正以震撼人心的立体画卷,铺展着中国式现代化奋进征程中的雄伟篇章,也在全球文明交融的坐标系中勾勒出独特的发展图景。文艺创作要为时代立传、为民族铸魂,“场景里的新时代及其文艺表达”便成为时代赋予文艺创作者的历史命题。而现实题材创作正是回应这一命题的核心密钥——它以“在场者”的姿态扎根时代生活,用脚下的土地、身边的奋斗、眼前的变迁中潜藏的动人叙事编织大国发展的经纬,让新时代的精神内核在具象场景中可感可知、可传可续,以鲜活的文艺表达向世界讲好兼具历史厚度、时代活力与人类情怀的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生活:“抒写中国百姓在社会大场景中的新生活、新追求、新矛盾、新精神,是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大命题。”

“新时代赋予当代中国人新的生活,新时代与新生活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大场景。聚焦新的社会大场景,抒写中国百姓在这个大场景中所展现的新生活、新追求、新矛盾、新精神,是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大命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从文艺创作的源泉——时代生活本身出发观照“场景里的新时代”。

从自然、历史与当代三种场景切入,王廷信强调,相对于自然场景和历史场景,当代场景与文艺家同频共振,其“当下性”要求创作者敏锐捕捉和感受当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与奋斗追求。他特别指出,描绘当代场景需具备历史纵深感和未来视野,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描得准、写得深。文艺家们要认真体察、细腻表达,而非图解化、浅表化、同质化表现。既要深刻诠释国人因发展成就而产生的自豪感与幸福感,也要直面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与阵痛,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引导人们拥抱美好生活,奔向美好未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则从哲学与美学维度,将生活场景的现实关注转向精神需求的深层剖析。他指出,物质文化属于“需要”的领域,例如“温饱”就属于“需要”的领域,吃饱了穿暖了,温饱的需要就弱化了。精神文化属于“愿望”或者“向往”的领域,例如“美好”就属于“愿望”的领域,美了可以更美,好了可以更好,美好的愿望并不会因为满足就消失,而是会激发出更新、更高的愿望。

因此,满足“需要”的生产是有限生产,满足“愿望”的生产是无限生产。由“需要”向“愿望”的转变,是由物质世界向意义世界的发展。当下大力发展的文化产业便是生产重要意义内容、满足人民的愿望的无限生产。这一生产本身也是消费,因为对“美好”意义的生产同时也是对“美好”意义的消费。所以,这一时代特征让文艺的重要性格外凸显。当社会从“物质追逐”转向“意义追寻”,文艺不再仅是审美对象,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认为,当下,人人都可以是文艺家,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这是艺术更深层的“场景”意义。

创作:“人永远是场景的主角,中国故事,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的故事。”

“创作如何找到符合新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表达场景,如何将生活场景转化为艺术场景,这是‘场景里的新时代及其艺术表达’应关注的重点。”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他表示,无论在文学史还是艺术史中,文艺表达都非生活场景的再现,而是一个时代的物理记忆和情感烙印的具象化,形成了从古至今开放并流动的空间——文艺场景。尹鸿认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场景应是变化的中国、发展的中国,应既有大国重器也有烟火人间,既表现英雄豪杰也书写凡人百姓。

“人永远是场景的主角,中国故事,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的故事。”尹鸿强调。而人的故事是什么?在尹鸿看来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物要鲜活,亦应遵循恩格斯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原则:“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尹鸿强调:“影视如何打开新时代新场景?影视人要入场,影视作品要在场,新人形象要登场,中国式现代化要出场。”

“创作界总在寻找‘场景蓝海’,却往往对身边最丰富的场景矿藏视而不见。‘流量’眼中貌似常常只有三幕景——民国乱世、仙侠苍穹、都市甜宠,生活本身的辽阔不应被遗忘在取景框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冷凇直击影视创作视野窄化问题。他表示,在“场景里的新时代”语境中,影视艺术应着重思考与表达场景里的“崇高美”“潮流范”和“烟火气”。

冷凇强调,“场景”不应是“布景”的堆砌和“幻景”的悬浮,有些戏“飘雪三尺厚”观众却觉不到冷,而老街旧巷真诚对话却比“千万特效”更戳人心。创作者总想造梦,却忘了最动人的戏就在火热的“现实场景”里。他认为,在现实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新场景提供了实现新突破的契机,应打破“题材滤镜”。比如,“扫黑剧”不能只盯着娱乐场所、工地、衰败小镇,“职场剧”不能只对着会议室与老板办公室,“家庭剧”不能只围着客厅转,“青春剧”不能只有教室和操场,“律政剧”不能只有法庭和会议室。在他看来,有“深扎精神”方出“逆向思维”。好场景源于质朴生活,而一些创作却总在求奇观。高明的“场景创新”应在寻常之处奔向远方,呼唤“隐秘而伟大”“应知而未知”“熟悉而陌生”。

场景:“以文化‘新三样’出海为代表的新时代网络文艺精品,开拓和更新着一批重要的文化场景、传播场景。”

“作为一个戏剧人,看到‘场景’二字特别亲切。”罗怀臻认为“场景”这一范畴,对中国戏剧厘清背景、更新观念并深入思考创作与演出实践有着重要意义。他历数中国戏剧的由古至今以场景变化为标识的发展沿革:从元代的勾栏瓦肆到明代的庭院戏楼,从清代的茶楼戏台到民国的草台戏院,中国戏曲走过了漫长的“唱戏时代”。1908年在上海开业的镜框式舞台剧场“上海新舞台”,标志着中国戏曲从“唱戏时代”进入“演戏时代”;1998年上海大剧院的落成,标志着中国戏剧从“演戏时代”进入“演艺时代”;2019年至2022年疫情期间的线上戏剧演播和网络视频,标志着中国戏剧从“演艺时代”进入“演播时代”。

 “短视频、微短剧拍摄主体进驻各种场景,让横店快变成‘竖店’了。”罗怀臻感叹“场景”直观折射出的中国戏剧发展态势,“正如陈丽君的《我的大观园》相关话题全平台曝光量近百亿,全世界的总人口还不到90亿。场景变了,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四个时代’并存的演艺背景下,当代戏剧正在以向多样态的传统戏曲演出空间回归、向更加多维的线上线下全息演艺空间拓展等多种方式,摆脱危机和重现生机。《我的大观园》在以大剧院为标志的现代剧场的火爆‘出圈’让我们看到,走进传统,走出传统,成为新的传统,正是新时代场景中新演艺时代正在到来的鲜明标志”。  

着眼中国网络文艺创造的时代新场景,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认为,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中国网络文艺已形成了主流化、精品化、IP化、国际化的“四化”发展格局,同时正在形成“第五化”,即“数智化时期”。他表示,“五化”发展灌注着人民创造和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自然之力、发展之力,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文艺的逻辑衍生,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艺术、新精神、新审美等关于人民文艺要求的落实,展现出伴随建成文化强国愿望的新大众文艺的发展力量。

“以文化‘新三样’出海为代表的新时代网络文艺精品,开拓和更新着一批重要的文化场景、传播场景。”夏烈说。他介绍,“新三样”中,关于网文,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2025)》显示,当前,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络文学海外本土作者已达130万人,海外本土创作作品已超200万部,海外创作生态已成规模。关于网剧,DataEye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有超2.7亿人次下载中国短剧APP。《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海外应用已突破300款,全球累计下载量逾4.7亿次;中国微短剧产品已覆盖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关于网游,《2024年中国游戏出海研究报告》等相关研究显示,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为185.57亿美元。Steam平台上架超过1600款国产游戏;截至2024年,《黑神话:悟空》全球销量超过2800万份,销售额达90亿元;《原神》《崩坏:星穹铁道》等游戏登顶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下载榜单。他表示,应该用积极有力的文艺评论实践促进中华网络文艺精品全面崛起,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文艺如何更好地表达场景里的新时代?

发表时间:2025-10-20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乔燕冰

“场景变了,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10月15日至16日在杭州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文艺评论青年论坛(西湖论坛)聚焦“场景里的新时代及其文艺表达”主题,来自全国各艺术门类评论界、创作界专家学者和青年代表近60人,以一个主论坛和造型艺术评论、舞台艺术评论、影视和网络文艺评论、动漫创作与评论四个分论坛展开观点碰撞与思想交锋,而在主论坛6位专家中,首位发言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顾问、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罗怀臻回溯中国戏剧演绎场景千年变迁百年更迭时的这句话,仿佛为论坛主题做了一个恰切的注脚,开启了与会专家学者对文艺在新时代、新场景中的新表达的深入思考。

从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的“跨海长虹”到贵州平塘中国天眼-FAST的“深空之眼”,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绿色林海”到中国大飞机总装一线的“钢铁巨鸟”……诚如“场景里的新时代”中国文联主题文艺创作首批发布的 10个入选场景,当下中国,波澜壮阔的时代场景正以震撼人心的立体画卷,铺展着中国式现代化奋进征程中的雄伟篇章,也在全球文明交融的坐标系中勾勒出独特的发展图景。文艺创作要为时代立传、为民族铸魂,“场景里的新时代及其文艺表达”便成为时代赋予文艺创作者的历史命题。而现实题材创作正是回应这一命题的核心密钥——它以“在场者”的姿态扎根时代生活,用脚下的土地、身边的奋斗、眼前的变迁中潜藏的动人叙事编织大国发展的经纬,让新时代的精神内核在具象场景中可感可知、可传可续,以鲜活的文艺表达向世界讲好兼具历史厚度、时代活力与人类情怀的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生活:“抒写中国百姓在社会大场景中的新生活、新追求、新矛盾、新精神,是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大命题。”

“新时代赋予当代中国人新的生活,新时代与新生活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大场景。聚焦新的社会大场景,抒写中国百姓在这个大场景中所展现的新生活、新追求、新矛盾、新精神,是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大命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从文艺创作的源泉——时代生活本身出发观照“场景里的新时代”。

从自然、历史与当代三种场景切入,王廷信强调,相对于自然场景和历史场景,当代场景与文艺家同频共振,其“当下性”要求创作者敏锐捕捉和感受当代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与奋斗追求。他特别指出,描绘当代场景需具备历史纵深感和未来视野,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描得准、写得深。文艺家们要认真体察、细腻表达,而非图解化、浅表化、同质化表现。既要深刻诠释国人因发展成就而产生的自豪感与幸福感,也要直面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与阵痛,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引导人们拥抱美好生活,奔向美好未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锋则从哲学与美学维度,将生活场景的现实关注转向精神需求的深层剖析。他指出,物质文化属于“需要”的领域,例如“温饱”就属于“需要”的领域,吃饱了穿暖了,温饱的需要就弱化了。精神文化属于“愿望”或者“向往”的领域,例如“美好”就属于“愿望”的领域,美了可以更美,好了可以更好,美好的愿望并不会因为满足就消失,而是会激发出更新、更高的愿望。

因此,满足“需要”的生产是有限生产,满足“愿望”的生产是无限生产。由“需要”向“愿望”的转变,是由物质世界向意义世界的发展。当下大力发展的文化产业便是生产重要意义内容、满足人民的愿望的无限生产。这一生产本身也是消费,因为对“美好”意义的生产同时也是对“美好”意义的消费。所以,这一时代特征让文艺的重要性格外凸显。当社会从“物质追逐”转向“意义追寻”,文艺不再仅是审美对象,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他认为,当下,人人都可以是文艺家,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这是艺术更深层的“场景”意义。

创作:“人永远是场景的主角,中国故事,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的故事。”

“创作如何找到符合新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表达场景,如何将生活场景转化为艺术场景,这是‘场景里的新时代及其艺术表达’应关注的重点。”中国影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他表示,无论在文学史还是艺术史中,文艺表达都非生活场景的再现,而是一个时代的物理记忆和情感烙印的具象化,形成了从古至今开放并流动的空间——文艺场景。尹鸿认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场景应是变化的中国、发展的中国,应既有大国重器也有烟火人间,既表现英雄豪杰也书写凡人百姓。

“人永远是场景的主角,中国故事,归根结底是中国人的故事。”尹鸿强调。而人的故事是什么?在尹鸿看来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人物要鲜活,亦应遵循恩格斯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原则:“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尹鸿强调:“影视如何打开新时代新场景?影视人要入场,影视作品要在场,新人形象要登场,中国式现代化要出场。”

“创作界总在寻找‘场景蓝海’,却往往对身边最丰富的场景矿藏视而不见。‘流量’眼中貌似常常只有三幕景——民国乱世、仙侠苍穹、都市甜宠,生活本身的辽阔不应被遗忘在取景框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冷凇直击影视创作视野窄化问题。他表示,在“场景里的新时代”语境中,影视艺术应着重思考与表达场景里的“崇高美”“潮流范”和“烟火气”。

冷凇强调,“场景”不应是“布景”的堆砌和“幻景”的悬浮,有些戏“飘雪三尺厚”观众却觉不到冷,而老街旧巷真诚对话却比“千万特效”更戳人心。创作者总想造梦,却忘了最动人的戏就在火热的“现实场景”里。他认为,在现实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新场景提供了实现新突破的契机,应打破“题材滤镜”。比如,“扫黑剧”不能只盯着娱乐场所、工地、衰败小镇,“职场剧”不能只对着会议室与老板办公室,“家庭剧”不能只围着客厅转,“青春剧”不能只有教室和操场,“律政剧”不能只有法庭和会议室。在他看来,有“深扎精神”方出“逆向思维”。好场景源于质朴生活,而一些创作却总在求奇观。高明的“场景创新”应在寻常之处奔向远方,呼唤“隐秘而伟大”“应知而未知”“熟悉而陌生”。

场景:“以文化‘新三样’出海为代表的新时代网络文艺精品,开拓和更新着一批重要的文化场景、传播场景。”

“作为一个戏剧人,看到‘场景’二字特别亲切。”罗怀臻认为“场景”这一范畴,对中国戏剧厘清背景、更新观念并深入思考创作与演出实践有着重要意义。他历数中国戏剧的由古至今以场景变化为标识的发展沿革:从元代的勾栏瓦肆到明代的庭院戏楼,从清代的茶楼戏台到民国的草台戏院,中国戏曲走过了漫长的“唱戏时代”。1908年在上海开业的镜框式舞台剧场“上海新舞台”,标志着中国戏曲从“唱戏时代”进入“演戏时代”;1998年上海大剧院的落成,标志着中国戏剧从“演戏时代”进入“演艺时代”;2019年至2022年疫情期间的线上戏剧演播和网络视频,标志着中国戏剧从“演艺时代”进入“演播时代”。

 “短视频、微短剧拍摄主体进驻各种场景,让横店快变成‘竖店’了。”罗怀臻感叹“场景”直观折射出的中国戏剧发展态势,“正如陈丽君的《我的大观园》相关话题全平台曝光量近百亿,全世界的总人口还不到90亿。场景变了,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四个时代’并存的演艺背景下,当代戏剧正在以向多样态的传统戏曲演出空间回归、向更加多维的线上线下全息演艺空间拓展等多种方式,摆脱危机和重现生机。《我的大观园》在以大剧院为标志的现代剧场的火爆‘出圈’让我们看到,走进传统,走出传统,成为新的传统,正是新时代场景中新演艺时代正在到来的鲜明标志”。  

着眼中国网络文艺创造的时代新场景,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夏烈认为,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中国网络文艺已形成了主流化、精品化、IP化、国际化的“四化”发展格局,同时正在形成“第五化”,即“数智化时期”。他表示,“五化”发展灌注着人民创造和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自然之力、发展之力,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文艺的逻辑衍生,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艺术、新精神、新审美等关于人民文艺要求的落实,展现出伴随建成文化强国愿望的新大众文艺的发展力量。

“以文化‘新三样’出海为代表的新时代网络文艺精品,开拓和更新着一批重要的文化场景、传播场景。”夏烈说。他介绍,“新三样”中,关于网文,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2025)》显示,当前,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网络文学海外本土作者已达130万人,海外本土创作作品已超200万部,海外创作生态已成规模。关于网剧,DataEye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有超2.7亿人次下载中国短剧APP。《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海外应用已突破300款,全球累计下载量逾4.7亿次;中国微短剧产品已覆盖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关于网游,《2024年中国游戏出海研究报告》等相关研究显示,2024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为185.57亿美元。Steam平台上架超过1600款国产游戏;截至2024年,《黑神话:悟空》全球销量超过2800万份,销售额达90亿元;《原神》《崩坏:星穹铁道》等游戏登顶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下载榜单。他表示,应该用积极有力的文艺评论实践促进中华网络文艺精品全面崛起,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