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美术 音乐 曲艺 摄影 舞蹈 民间文艺 书法 电影 杂技 电视 文艺评论

专访 | 张春汉: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不竭源泉

发布时间: 2025-04-24 来源: 文学艺术院 作者: 朱鸽 [关闭窗口]

文艺家·张春汉

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省国画院特聘画家。先后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随陈立言、李国俊、霍春阳、刘贞麟、郭石夫、吴悦石诸师学习中国画。

从启蒙到回归的艺术之路

张春汉真正接触到绘画,最早是在中学时期的美术组。起初,他只能垫着脚、趴在美术室的窗户上,渴望着教室内的绘画世界。老师发现后,他才得以进入美术教室,站在教室后面观摩石膏像素描的过程。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素描艺术,也正是这次经历,点燃了他对绘画的热情。在老师的鼓励与美术组同学的影响下,他考入了美术学院,正式开启了艺术学习的大门。

大学毕业后,他跟随湖北省美术院的陈立言院长学习中国画。然而,生活的困境使他不得不暂时放下画笔,另谋生活,这一中断,便是近30年之久。后来在一次拜访中,陈立言老师对他放弃绘画感到十分惋惜,认为张春汉在艺术领域本可大有作为,不应埋没才华。陈老师的一番话语如醍醐灌顶,让张春汉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

此后,张春汉抓住机会,在《书法报》上看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招生信息后,毅然前往。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的学习时光里,他沉浸在传统绘画的海洋中,几乎临摹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名作,游走于各大博物馆、积极观看各种展览。通过与古人对话,他深刻领悟了中国画的精髓,明晰了好的中国画应有的品质。

《秋忙》 190×170cm

在不断深入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张春汉收获的不仅是绘画技巧,还有“静气”。他认为“静”生智慧,能够让人开悟,才能在绘画创作中展现出文人风骨和禅意。他从梅兰竹菊中汲取精神养分,领悟到梅花在苦寒中绽放的坚韧、兰花默默奉献香气的无私、竹子咬定青山的执着、菊花淡泊名利的平常心。这不仅提升了他的审美情趣,也对他的创作有极大地帮助。

张春汉早期系统学习工笔画,但随着个人经历、艺术感悟、社会体验等人生阅历的丰富与积累,他感觉工笔画暂时无法承载他内心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的奔涌,于是转向大写意风格,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抒发内心的情感。他希望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用艺术作品展现个人对生活的高度提炼。在追求艺术更高境界的道路上,他跟随霍春阳、郭石夫、吴悦石等名家学习,虚心请教,努力弥补那三十年缺席绘画所留下的遗憾。

《拖觉晨晓》:写实与写意交织的艺术探索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日前,张春汉凭借作品《拖觉晨晓》入选翰墨华章202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收藏作品。

谈及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他表示灵感源于数年前在四川大凉山布拖县拖觉镇的一次写生之旅。彼时,火把节让整个小镇都沉浸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在清晨的山路上,走过五六位彝族妇女,她们身背箩筐,身姿各异,宛如一组雕像,岁月在她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这些沟壑诉说着超越年龄的沧桑与辛劳。写生归来后,创作的冲动在张春汉的心中不断翻涌。直到2023年,“我终于开始动笔了,因为这座雕像,在我心中已经沉淀得足够厚重。”

《拖觉晨晓》 200×190cm

而在人物画上实现写实与写意并重是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核心挑战。在《拖觉晨晓》的创作之始,张春汉就选定了特写式的构图方式,用近景人物铺满画布,只在左上角留一块空白,他希望用这种仄逼感十足的构图,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也能感受到那种直击心灵的触动。“用色上,基本以水墨为主,辅以少许赭石和鹅黄,加墨调成饱和度极低的复色,一方面是增加画面的稳定感和厚重感,一方面,也不违背晨光已现,而暮色未尽的视觉体验。”

在人物面部的刻画上,张春汉借鉴了西方写实技法,使用了“高光”这一传统中国画中不曾有的元素。整体上依旧以线条为主,呈现出中国画独有的质感。同时,还运用写染结合的手法,让原本硬朗的面部线条有了明显的晕散效果,从而有效地消弭了写实与写意之间的对立感,使二者在画面中和谐共生。

“如果我潜心毕智在《拖觉晨晓》中表达一种肃穆,我希望,这一种中国式的肃穆:不硌愣,不违合,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流沙河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我想,中国人也应该有中国人的眼睛。”

创作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深度洞察

在艺术的广袤世界中,张春汉以其多元的角色和深刻的见解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他看来,“一花一世界”,通过对事物的形象和真善美的理解,再将内心感受转化为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创作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并非易事,它看似偶然得之,实则是长期大量习作积累的结果。”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的灵活运用是艺术创作的关键,而这需要艺术家历经长年累月的磨砺。而在艺术技法之外,张春汉认为,艺术家自身的品德修养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首先要是善良、正直且敢于讲真话的人,因为艺术本就是对真善美的表达。艺术家需要有传承与弘扬中国画和彰显中国人精神风貌的担当和自觉,将传统文化与精神融入作品之中。

《大时代喜盈盈》 190×170cm

作为湖北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在推动地区艺术普及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他认为要重视传统文化在绘画学习中的核心地位,要深入了解各个朝代的名作,多参观展览,开阔艺术视野。同时,大学生对艺术理解不足、部分教师美育能力欠缺等问题也值得关注。近年来,随着书法进校园等系列举措的推行,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让张春汉对艺术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不断追索艺术创作的同时,张春汉还深耕教育领域。他有着清晰的理念和明确的追求。30多年来,在武汉创办了8家幼儿园。他坚信“只有根深中国,才能花开国际”,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上,积极采取了诸多有力举措。一方面,针对教师队伍开展中国画、国学等培训,使老师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为孩子们开设了“中国东方智慧教育”课程,让孩子们“在历史古迹中朗读国学经典、在匆匆竹林中学习中国书画”,全方位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和品德修养。

从“受教人”到“授教人”,张春汉始终坚守着学习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这份坚守也为他赢得了湖北省2017年“最美幼教人”的称号。

图源:湖北省幼教机构联合会

对于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成长,张春汉也有着一片拳拳之心。他希望年轻一代艺术家能追随良师,获得正确的艺术指引,深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多读书、勤练书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助力他们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远。

张春汉艺术简历

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省国画院特聘画家,贝贝卿教育集团董事长。1981年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先后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随陈立言、李国俊、霍春阳、刘贞麟、郭石夫、吴悦石诸师学习中国画。

入展、获奖经历:《花开锦绣》入选“2022中国写意画作品展”;《又是一个丰收年》入选2023年“抱石风骨——第二届中国画双年展”;《大时代喜盈盈》入选2024年“共同缔造——第14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江城平安守侯》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24年“新象长江美术主题展览”;《拖觉晨晓》入选翰墨华章202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收藏作品。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专访 | 张春汉:传统文化是中国画的不竭源泉

发表时间:2025-04-24 来源:文学艺术院 作者:朱鸽

文艺家·张春汉

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省国画院特聘画家。先后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随陈立言、李国俊、霍春阳、刘贞麟、郭石夫、吴悦石诸师学习中国画。

从启蒙到回归的艺术之路

张春汉真正接触到绘画,最早是在中学时期的美术组。起初,他只能垫着脚、趴在美术室的窗户上,渴望着教室内的绘画世界。老师发现后,他才得以进入美术教室,站在教室后面观摩石膏像素描的过程。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素描艺术,也正是这次经历,点燃了他对绘画的热情。在老师的鼓励与美术组同学的影响下,他考入了美术学院,正式开启了艺术学习的大门。

大学毕业后,他跟随湖北省美术院的陈立言院长学习中国画。然而,生活的困境使他不得不暂时放下画笔,另谋生活,这一中断,便是近30年之久。后来在一次拜访中,陈立言老师对他放弃绘画感到十分惋惜,认为张春汉在艺术领域本可大有作为,不应埋没才华。陈老师的一番话语如醍醐灌顶,让张春汉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方向。

此后,张春汉抓住机会,在《书法报》上看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招生信息后,毅然前往。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及中国美术学院的学习时光里,他沉浸在传统绘画的海洋中,几乎临摹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名作,游走于各大博物馆、积极观看各种展览。通过与古人对话,他深刻领悟了中国画的精髓,明晰了好的中国画应有的品质。

《秋忙》 190×170cm

在不断深入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张春汉收获的不仅是绘画技巧,还有“静气”。他认为“静”生智慧,能够让人开悟,才能在绘画创作中展现出文人风骨和禅意。他从梅兰竹菊中汲取精神养分,领悟到梅花在苦寒中绽放的坚韧、兰花默默奉献香气的无私、竹子咬定青山的执着、菊花淡泊名利的平常心。这不仅提升了他的审美情趣,也对他的创作有极大地帮助。

张春汉早期系统学习工笔画,但随着个人经历、艺术感悟、社会体验等人生阅历的丰富与积累,他感觉工笔画暂时无法承载他内心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的奔涌,于是转向大写意风格,以酣畅淋漓的笔墨抒发内心的情感。他希望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用艺术作品展现个人对生活的高度提炼。在追求艺术更高境界的道路上,他跟随霍春阳、郭石夫、吴悦石等名家学习,虚心请教,努力弥补那三十年缺席绘画所留下的遗憾。

《拖觉晨晓》:写实与写意交织的艺术探索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日前,张春汉凭借作品《拖觉晨晓》入选翰墨华章202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收藏作品。

谈及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他表示灵感源于数年前在四川大凉山布拖县拖觉镇的一次写生之旅。彼时,火把节让整个小镇都沉浸在一种特殊的氛围中,在清晨的山路上,走过五六位彝族妇女,她们身背箩筐,身姿各异,宛如一组雕像,岁月在她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沟壑,这些沟壑诉说着超越年龄的沧桑与辛劳。写生归来后,创作的冲动在张春汉的心中不断翻涌。直到2023年,“我终于开始动笔了,因为这座雕像,在我心中已经沉淀得足够厚重。”

《拖觉晨晓》 200×190cm

而在人物画上实现写实与写意并重是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核心挑战。在《拖觉晨晓》的创作之始,张春汉就选定了特写式的构图方式,用近景人物铺满画布,只在左上角留一块空白,他希望用这种仄逼感十足的构图,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也能感受到那种直击心灵的触动。“用色上,基本以水墨为主,辅以少许赭石和鹅黄,加墨调成饱和度极低的复色,一方面是增加画面的稳定感和厚重感,一方面,也不违背晨光已现,而暮色未尽的视觉体验。”

在人物面部的刻画上,张春汉借鉴了西方写实技法,使用了“高光”这一传统中国画中不曾有的元素。整体上依旧以线条为主,呈现出中国画独有的质感。同时,还运用写染结合的手法,让原本硬朗的面部线条有了明显的晕散效果,从而有效地消弭了写实与写意之间的对立感,使二者在画面中和谐共生。

“如果我潜心毕智在《拖觉晨晓》中表达一种肃穆,我希望,这一种中国式的肃穆:不硌愣,不违合,浑然一体,水乳交融。流沙河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我想,中国人也应该有中国人的眼睛。”

创作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深度洞察

在艺术的广袤世界中,张春汉以其多元的角色和深刻的见解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他看来,“一花一世界”,通过对事物的形象和真善美的理解,再将内心感受转化为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创作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并非易事,它看似偶然得之,实则是长期大量习作积累的结果。”线条、色彩等艺术语言的灵活运用是艺术创作的关键,而这需要艺术家历经长年累月的磨砺。而在艺术技法之外,张春汉认为,艺术家自身的品德修养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首先要是善良、正直且敢于讲真话的人,因为艺术本就是对真善美的表达。艺术家需要有传承与弘扬中国画和彰显中国人精神风貌的担当和自觉,将传统文化与精神融入作品之中。

《大时代喜盈盈》 190×170cm

作为湖北省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在推动地区艺术普及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他认为要重视传统文化在绘画学习中的核心地位,要深入了解各个朝代的名作,多参观展览,开阔艺术视野。同时,大学生对艺术理解不足、部分教师美育能力欠缺等问题也值得关注。近年来,随着书法进校园等系列举措的推行,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让张春汉对艺术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在不断追索艺术创作的同时,张春汉还深耕教育领域。他有着清晰的理念和明确的追求。30多年来,在武汉创办了8家幼儿园。他坚信“只有根深中国,才能花开国际”,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上,积极采取了诸多有力举措。一方面,针对教师队伍开展中国画、国学等培训,使老师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为孩子们开设了“中国东方智慧教育”课程,让孩子们“在历史古迹中朗读国学经典、在匆匆竹林中学习中国书画”,全方位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和品德修养。

从“受教人”到“授教人”,张春汉始终坚守着学习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这份坚守也为他赢得了湖北省2017年“最美幼教人”的称号。

图源:湖北省幼教机构联合会

对于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成长,张春汉也有着一片拳拳之心。他希望年轻一代艺术家能追随良师,获得正确的艺术指引,深入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多读书、勤练书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助力他们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远。

张春汉艺术简历

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北省国画院特聘画家,贝贝卿教育集团董事长。1981年就读于湖北美术学院,先后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随陈立言、李国俊、霍春阳、刘贞麟、郭石夫、吴悦石诸师学习中国画。

入展、获奖经历:《花开锦绣》入选“2022中国写意画作品展”;《又是一个丰收年》入选2023年“抱石风骨——第二届中国画双年展”;《大时代喜盈盈》入选2024年“共同缔造——第14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江城平安守侯》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2024年“新象长江美术主题展览”;《拖觉晨晓》入选翰墨华章2024·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收藏作品。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