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24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时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湖北文艺家主动作为、以创作履行新时代文艺使命的优选项之一。
近期,湖北作家郭海燕的纪实散文《最美和平之花》,发表于《孔子学院》杂志2024年第6期。该作主要写国家级非遗文化“昭君传说”,它被当期《孔子学院》杂志同时翻译成英语、俄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共4个外文语种,随刊传播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郭海燕继采写国家级非遗文化题材的纪实散文《怒放的汉绣之花》(发表于《孔子学院》杂志2024年第2期,并被同时翻译成10种外语)传播海外后,再接再厉——继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具荆楚特色及边疆风情的千年“昭君传说”,以古今融合视角写出内容丰饶的精短纪实散文《最美和平之花》。此作再次以《孔子学院》杂志为载体,以多语种向世界讲述“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之和平使者故事。在世界变乱交织,局部冲突与动荡频发的当下,该作以文学方式探讨“最美和平之花”千年不败之道,尤显作家的追求、旨趣及文学本身的多重功能。
《最美和平之花》被《孔子学院》杂志2024年第6期翻译成阿拉伯语和意大利语
最美和平之花
郭海燕
自古以来,内蒙古地区就是中国北方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家园。秦汉相交时,匈奴冒顿单于(即匈奴最高首领)以内蒙古阴山地区为根据地,击败周围对手,建立了强大的游牧帝国。此时,中原汉武帝雄才大略,麾下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辈出,威震强邻,西汉进入鼎盛。后来,匈奴内乱丛生,最终分裂成南北二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和北匈奴郅支单于虽为同胞兄弟,却生死相争。公元前54年,呼韩邪被郅支打败,他绝地求生,向汉朝称臣,以求庇护。在西汉的支持下,呼韩邪势力渐渐稳固。公元前33年,呼韩邪第三次抵长安朝见天子,表明心迹:愿做汉朝女婿,攀亲以求太平。真正持久的胜利就是和平啊!汉元帝龙颜大悦,将宫女王昭君赐呼韩邪单于为妻。
这就是昭君和亲。
华夏历史上,和亲乃两个不同民族政权上层间的联姻,中国文献里有明确记载的和亲次数至少360次。无可否认,和亲之策,在缓和关系、减少战争以及加强交流、促进民族交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33年,身负和平使命的昭君出塞。为表示此次和亲的重大政治意义,汉元帝改元为“竟宁”,意谓边境安宁,并为昭君举行隆重的“临辞大会”。匈奴这边,则是“单于欢喜”,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即能使匈奴和平、安宁的皇后。彼时,告别故土、越过重重边关的中原佳人心里清楚,此去万里,再难归返啊!从小生长于三峡美丽的青山绿水间,怀抱琵琶远嫁的南郡女儿,西行路上唯见黄沙滚滚、雁鸣马嘶,心绪难平,她轻抚琴弦,弹奏一曲《琵琶怨》。眉目如画的美人,幽怨婉转的琴声,登时打动天上大雁,它们纷纷飞落四周,凝神聆听……据说,成语“平沙落雁”便由此而来。这一幕,也成就了“昭君出塞”的美丽传说。
王昭君是以汉朝公主的身份出嫁,其仪仗丰隆,陪嫁的中原书籍、能工巧匠、农作物种子等,马拉车载,一时盛况空前。抱得美人归的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很快重新统一匈奴。融入大草原的“宁胡阏氏”,同单于感情弥深;她亲授塞外女子纺织技艺,悉心传播汉文化尤其南方音乐,大大促进了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流融合。北疆人民由此接触到各种先进的中原技艺,生活和生产水平得以提升。此外,昭君更不忘和平使命,她劝勉匈奴王减少战争,致力于社会经济大发展,最终开创了北疆一带“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盛景,使汉匈之间结束20年的战争,开启近60年的和平局面。
从古至今,人们尊崇这位最美和平使者。昔时汉匈百姓感恩昭君带来的和平与美好生活;后世诗人、文人们更是挥洒笔墨,不吝赞美。比如宋代诗人盛世忠赋诗咏昭君:“汉使南归绝信音,毡庭青草始知春。蛾眉却解安邦国,羞杀麒麟阁上人。”麒麟阁,乃汉朝供奉功臣之处。昭君的功德,确实羞杀更激励多少须眉啊!1963年,作为诗人和政治家的董必武亦题诗评价:“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时至今日,针对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仍有大量研究进行探讨。21世纪初,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文化研究的学者蒋方教授认为,王昭君作为文化符号,其内涵丰富多彩,可作多维解读,比如:她是不同文化相交相融的代表,是促进民族和睦友好的使者,是进行和平外交的典范;此外,在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中,她虽一介女流,却凭卓越功绩在史册闪光。史学大师翦伯赞曰:“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王昭君是西汉时期南郡秭归人,即今日湖北宜昌市兴山县人。因为她,内蒙古与湖北结下千年的不解之缘。1987年初秋,由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推出的大型歌舞剧《塞上昭君》进京献演;该剧编演,获得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蒙鄂两地艺术精英携手,使此次北京献演大获成功,反响热烈。不久,该剧回昭君故乡“探亲”,在武汉演出时再次火爆全城。30年后的2017年夏,湖北与内蒙古两地组织昭君文化主题旅游,宜昌市首开“昭君专列”,满载近800名游客重走“和亲路”,他们携1000份昭君故乡水土抵塞北,把家乡源源牵念和深情汇入缅怀昭君的祭坛……作为多年友好区县,湖北兴山县还和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签署协议,共同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昭君品牌。
潺潺流经呼和浩特市的大黑河,风景如画,流域内土地肥沃,古时水草丰美的斯处乃兵家必争之地,曾多次爆发战争;昭君墓,就位于今日呼市南郊安宁、详和的大黑河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被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昭君墓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传说发端于其故乡湖北兴山县,亦遍生内蒙古,辐射南北乃至全国。2008年,由湖北兴山县申报的王昭君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千多年来,“最美和平之花”王昭君的目光如朝阳、如春风,逡巡人间,缱绻不去,历久弥新。事实上,昭君故事不但在蒙鄂、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其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广为人知,近年来它更是不断吸引着全球目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内蕴无穷的昭君文化作为诚信文化的见证,作为“美”文化、“和”文化的典范,犹如一朵纯洁、和平的百合花,散发着永恒、温柔的馨香。
刊有《最美和平之花》的《孔子学院》杂志2024年第6期(中英版)封面
刊有《最美和平之花》的《孔子学院》杂志2024年第6期(中俄版)目录
作者简介:郭海燕,70后,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主要写小说及非虚构。5万字中篇非虚构《归来仍是纯真少年》2024年获评国家级奖项第六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优秀作品。个人获评2020年度武汉文艺“突出人才”称号。小说荣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优秀作品奖,小说连获湖北省第五届、六届楚天文艺奖文学一等奖等,小说连获首届、第二届“四小名旦”青年文学奖(系《青春》《萌芽》《广州文艺》《芳草》联合举办);小说获第三届《长江文艺》“完美(中国)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阿拉伯、日、韩、泰语等10个语种,传播海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说转载于《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新实力华语作家作品十年选》等。出版小说集《理想国》《单双》《掌心里的风》,出版纪实作品集《此情可待——我的非虚构现场》。其中爱情小说集《单双》,面世五个月即售光,第二版长销于当当、天猫、京东等平台。发表长篇非虚构《粹红——陈毅粟裕铁血诗情录》(第一部)。结业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系湖北省作协第六、七、八、九届合同制作家,武汉作协第九及第十一、十二届签约作家。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文学类)。
现供职《芳草》杂志社,曾获第二届湖北省期刊优秀编辑奖;由郭海燕责编的两篇小说《放生羊》《前面就是麦季》双双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责编的长篇小说《泥太阳》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4-14 来源:湖北文艺网 作者:郭海燕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24年11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时强调,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湖北文艺家主动作为、以创作履行新时代文艺使命的优选项之一。
近期,湖北作家郭海燕的纪实散文《最美和平之花》,发表于《孔子学院》杂志2024年第6期。该作主要写国家级非遗文化“昭君传说”,它被当期《孔子学院》杂志同时翻译成英语、俄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共4个外文语种,随刊传播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郭海燕继采写国家级非遗文化题材的纪实散文《怒放的汉绣之花》(发表于《孔子学院》杂志2024年第2期,并被同时翻译成10种外语)传播海外后,再接再厉——继续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具荆楚特色及边疆风情的千年“昭君传说”,以古今融合视角写出内容丰饶的精短纪实散文《最美和平之花》。此作再次以《孔子学院》杂志为载体,以多语种向世界讲述“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之和平使者故事。在世界变乱交织,局部冲突与动荡频发的当下,该作以文学方式探讨“最美和平之花”千年不败之道,尤显作家的追求、旨趣及文学本身的多重功能。
《最美和平之花》被《孔子学院》杂志2024年第6期翻译成阿拉伯语和意大利语
最美和平之花
郭海燕
自古以来,内蒙古地区就是中国北方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家园。秦汉相交时,匈奴冒顿单于(即匈奴最高首领)以内蒙古阴山地区为根据地,击败周围对手,建立了强大的游牧帝国。此时,中原汉武帝雄才大略,麾下卫青、霍去病等名将辈出,威震强邻,西汉进入鼎盛。后来,匈奴内乱丛生,最终分裂成南北二部。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和北匈奴郅支单于虽为同胞兄弟,却生死相争。公元前54年,呼韩邪被郅支打败,他绝地求生,向汉朝称臣,以求庇护。在西汉的支持下,呼韩邪势力渐渐稳固。公元前33年,呼韩邪第三次抵长安朝见天子,表明心迹:愿做汉朝女婿,攀亲以求太平。真正持久的胜利就是和平啊!汉元帝龙颜大悦,将宫女王昭君赐呼韩邪单于为妻。
这就是昭君和亲。
华夏历史上,和亲乃两个不同民族政权上层间的联姻,中国文献里有明确记载的和亲次数至少360次。无可否认,和亲之策,在缓和关系、减少战争以及加强交流、促进民族交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前33年,身负和平使命的昭君出塞。为表示此次和亲的重大政治意义,汉元帝改元为“竟宁”,意谓边境安宁,并为昭君举行隆重的“临辞大会”。匈奴这边,则是“单于欢喜”,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即能使匈奴和平、安宁的皇后。彼时,告别故土、越过重重边关的中原佳人心里清楚,此去万里,再难归返啊!从小生长于三峡美丽的青山绿水间,怀抱琵琶远嫁的南郡女儿,西行路上唯见黄沙滚滚、雁鸣马嘶,心绪难平,她轻抚琴弦,弹奏一曲《琵琶怨》。眉目如画的美人,幽怨婉转的琴声,登时打动天上大雁,它们纷纷飞落四周,凝神聆听……据说,成语“平沙落雁”便由此而来。这一幕,也成就了“昭君出塞”的美丽传说。
王昭君是以汉朝公主的身份出嫁,其仪仗丰隆,陪嫁的中原书籍、能工巧匠、农作物种子等,马拉车载,一时盛况空前。抱得美人归的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很快重新统一匈奴。融入大草原的“宁胡阏氏”,同单于感情弥深;她亲授塞外女子纺织技艺,悉心传播汉文化尤其南方音乐,大大促进了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流融合。北疆人民由此接触到各种先进的中原技艺,生活和生产水平得以提升。此外,昭君更不忘和平使命,她劝勉匈奴王减少战争,致力于社会经济大发展,最终开创了北疆一带“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盛景,使汉匈之间结束20年的战争,开启近60年的和平局面。
从古至今,人们尊崇这位最美和平使者。昔时汉匈百姓感恩昭君带来的和平与美好生活;后世诗人、文人们更是挥洒笔墨,不吝赞美。比如宋代诗人盛世忠赋诗咏昭君:“汉使南归绝信音,毡庭青草始知春。蛾眉却解安邦国,羞杀麒麟阁上人。”麒麟阁,乃汉朝供奉功臣之处。昭君的功德,确实羞杀更激励多少须眉啊!1963年,作为诗人和政治家的董必武亦题诗评价:“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时至今日,针对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仍有大量研究进行探讨。21世纪初,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文化研究的学者蒋方教授认为,王昭君作为文化符号,其内涵丰富多彩,可作多维解读,比如:她是不同文化相交相融的代表,是促进民族和睦友好的使者,是进行和平外交的典范;此外,在中国古代的男权社会中,她虽一介女流,却凭卓越功绩在史册闪光。史学大师翦伯赞曰:“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王昭君是西汉时期南郡秭归人,即今日湖北宜昌市兴山县人。因为她,内蒙古与湖北结下千年的不解之缘。1987年初秋,由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推出的大型歌舞剧《塞上昭君》进京献演;该剧编演,获得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蒙鄂两地艺术精英携手,使此次北京献演大获成功,反响热烈。不久,该剧回昭君故乡“探亲”,在武汉演出时再次火爆全城。30年后的2017年夏,湖北与内蒙古两地组织昭君文化主题旅游,宜昌市首开“昭君专列”,满载近800名游客重走“和亲路”,他们携1000份昭君故乡水土抵塞北,把家乡源源牵念和深情汇入缅怀昭君的祭坛……作为多年友好区县,湖北兴山县还和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签署协议,共同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昭君品牌。
潺潺流经呼和浩特市的大黑河,风景如画,流域内土地肥沃,古时水草丰美的斯处乃兵家必争之地,曾多次爆发战争;昭君墓,就位于今日呼市南郊安宁、详和的大黑河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被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昭君墓遗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传说发端于其故乡湖北兴山县,亦遍生内蒙古,辐射南北乃至全国。2008年,由湖北兴山县申报的王昭君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两千多年来,“最美和平之花”王昭君的目光如朝阳、如春风,逡巡人间,缱绻不去,历久弥新。事实上,昭君故事不但在蒙鄂、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其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广为人知,近年来它更是不断吸引着全球目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内蕴无穷的昭君文化作为诚信文化的见证,作为“美”文化、“和”文化的典范,犹如一朵纯洁、和平的百合花,散发着永恒、温柔的馨香。
刊有《最美和平之花》的《孔子学院》杂志2024年第6期(中英版)封面
刊有《最美和平之花》的《孔子学院》杂志2024年第6期(中俄版)目录
作者简介:郭海燕,70后,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主要写小说及非虚构。5万字中篇非虚构《归来仍是纯真少年》2024年获评国家级奖项第六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优秀作品。个人获评2020年度武汉文艺“突出人才”称号。小说荣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优秀作品奖,小说连获湖北省第五届、六届楚天文艺奖文学一等奖等,小说连获首届、第二届“四小名旦”青年文学奖(系《青春》《萌芽》《广州文艺》《芳草》联合举办);小说获第三届《长江文艺》“完美(中国)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阿拉伯、日、韩、泰语等10个语种,传播海外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说转载于《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新实力华语作家作品十年选》等。出版小说集《理想国》《单双》《掌心里的风》,出版纪实作品集《此情可待——我的非虚构现场》。其中爱情小说集《单双》,面世五个月即售光,第二版长销于当当、天猫、京东等平台。发表长篇非虚构《粹红——陈毅粟裕铁血诗情录》(第一部)。结业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系湖北省作协第六、七、八、九届合同制作家,武汉作协第九及第十一、十二届签约作家。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湖北省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七个一百”项目(文学类)。
现供职《芳草》杂志社,曾获第二届湖北省期刊优秀编辑奖;由郭海燕责编的两篇小说《放生羊》《前面就是麦季》双双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责编的长篇小说《泥太阳》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