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是荆楚儿女用热血和汗水铸就的精神丰碑。它从历史硝烟中走来,在洪波激流中铸就,在大疫大治中升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为鄂州“两区一枢纽”建设和湖北建成中部战略支点汇聚磅礴伟力,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文艺战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 文艺创作:深挖精神内核,打造时代精品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荆楚大地,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薪火相传,如长江汉水,昼夜不息,奔流向海;如大别群峰,巍然屹立,直指云天。
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这里不仅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还养育了新四军5师、刘邓大军,更孕育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如今硝烟散去,大别山精神又化作时代薪火,传遍神州大地。在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工作中,我市作家周承水历时10余年,创作长篇小说《长征演义》。小说70余万字,分上下两册,由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作序,不仅表现红一、二方面军的长征故事,还首次以文学的形式,全面系统展现了红25军、红四方面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抗战时期,鄂州是新四军五师南下作战的桥头堡。新四军5师南下支队将大别山火种洒遍梁湖大地,让抗日烽火在梁子燎燃。经市作协策划、由作协会员陈绪保执笔创作,成功推出本土红色题材长篇小说《湖乡风云》。《湖乡风云》以华中抗战历史为背景,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梁子抗日游击队以梁子湖为中心,在鄂东南坚持抗战的感人故事。中原突围拉开解放战争的序幕,成为人民军队英勇斗争的典范,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我市老艺术家秦湘麟以此题材,创作楚剧《中原突围》,荣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
1998年汛期,长江中下游遭遇全流域特大洪水。全国军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抗洪斗争,荆楚大地上演一幕又一幕战天斗地、伏波安澜的震撼场景。在伟大的抗洪精神的鼓舞下,鄂州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境内70余公里长江干堤岿然挺立、安全度汛。如今,随着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部署实施,鄂州作为长江中游重要节点城市,在生态修复、文化传承、绿色发展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为此,鄂州市作协组织作家团队采写《心向长江》报告文学集,聚焦历史人文、抗洪抢险、生态治理、城市建设等主题,记录时代新篇章。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汹汹来袭,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一场艰苦卓杰、气壮山河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在神州大地迅速打响。鄂州百万市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一曲曲英雄主义的赞歌不断上演。疫情期间,文艺志愿者纷纷行动,创作系列抗疫主题作品,消除人们焦虑情绪、增强抗疫必胜信心、激发干部群众斗志。市音乐家协会组织创作的抗疫歌曲《妈妈就要去战斗》一时感动无数市民。疫情去后,市影视家协会组织创作微电影《人民的天使》,讴歌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共克时艰的英雄气概,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微电影大赛社会单元故事片金奖。
二、 文艺宣传:拓宽传播渠道,增强社会影响
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驱动湖北建成支点、鄂州建设“两区一枢纽”的精神动能,文艺工作必须发挥优势,让“三大精神”在鄂州大地绽放绚丽的时代光芒。
走进鄂州党史馆,人们印象最深的是鄂州先烈“首义有功、建党有名、建军有为”。这里,我市影视工作者精心推出宣传片《红色鄂州》,全面介绍以辛亥义士彭楚藩、吴兆麟、程正赢和中共建党“鄂州三杰”范鸿劼、刘伯垂、赵子俊为代表的鄂州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浓墨重彩地记录2000余鄂州子弟追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的峥嵘岁月。
鄂州自古为水患之地,古往今来,鄂州人始终将治水作为头等大事。从“闸坝之争”到“江河之治”,再到“生态之美”,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人物。高性宽生前系我市水利和湖泊局离休干部,战场上,九死一生论英雄,三枚弹片表丹心;建设时期,伤残志坚兴水利,排险爆破守一线,为鄂州水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荆楚楷模。传颂英雄的故事,文艺从未缺席。报告会、快板书、情景剧接续上演,高性宽的先进事迹传遍鄂州每一个角落。
2025年6月,我市“弘扬三大精神 汇聚奋进力量”文艺展演活动启动,文艺工作者迅速创作排演系列文艺节目。在市文化中心,我市原创话剧《信仰之光--贺龙在鄂城》隆重上演。白色恐怖、血雨腥风,2000余鄂州子弟追随贺龙,奔赴江西参加南昌起义,点燃红色鄂州的“信仰之光”。在鄂州大剧院,歌舞《妈妈就要去战斗》深情讴歌了医护人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伟大抗疫精神。在梁子湖区,快板书《我们忘不了》生动再现了太和镇吴伯浩村74位乡亲,不惧风险,驰援武汉,抢建火神山、雷神山的英雄壮举。在武警军营,诗朗诵《致敬最美逆行者》重现子弟兵、消防队员、公安干警、各行各业志愿者,在抗疫抗洪抗震救灾时,冲锋在前、舍身忘死的英勇场景。
三、 文艺服务:融入大思政课,赋能经济发展
开展文艺服务,深挖三大精神本源,深化学习教育宣传,提振干部群众精神区位,树立城市时代精神标杆,必须发挥文艺引领风尚、教育大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
服务中心大局,提炼花湖精神,探索三大精神的内化转化,广泛搭建文艺平台,激发群众自我创作与表达。组织观看《铁血红安》《中原突围》《亮剑》等红色影视,开展影评活动,强化舆论引导和价值阐释。“临空速度”主题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展现鄂州发展临空经济的高效务实作风和拼搏进取精神。“中国梦·劳动美--寻找最美劳动者”摄影作品展,聚焦鄂州“两区一枢纽”建设一线,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主旋律。鄂州廉洁文化诗词楹联书法展,服务清廉鄂州建设,培育廉洁文化,为鄂州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支撑。“吴楚古都 空港新城”大型文艺综合展,展示鄂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最新成就,激发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盛世情怀。
服务项目建设,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百里长港一线串珠,民信闸、磨刀矶节制闸、樊口大闸岿然挺立,宛如一座座丰碑,传递着鄂州人不惧水患、人定胜天的精神力量;周边六十口的故事、月山村的硝烟、峒山村的变迁传承着红色基因;沿线武昌鱼文化、三国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俯拾即是、彰显底蕴。服务长港河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文艺工作建言献策,集思广益,积极探索创设各项沉浸式体验项目。鄂州园博园是我市重点文旅项目,服务园博园营运,市文联不仅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书协楹联牌匾,还策划举办首届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展、原声悠扬经典民歌展演系列活动。
文化服务下沉,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品牌效应,持续推进“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强国复兴有我”“美好生活共同缔造”“大地流彩--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四季村晚”等主题活动,线上线下联动,把各类文艺活动、文艺服务和政策宣讲结合起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建强基层文艺组织,大力培养基层文艺骨干、非遗传承人和新文艺带头人,调动群众参与文艺社团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群众文艺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提升文艺社团在群众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不断夯实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基础。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9-07 来源:鄂州市文联 作者:方祖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是荆楚儿女用热血和汗水铸就的精神丰碑。它从历史硝烟中走来,在洪波激流中铸就,在大疫大治中升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为鄂州“两区一枢纽”建设和湖北建成中部战略支点汇聚磅礴伟力,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文艺战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 文艺创作:深挖精神内核,打造时代精品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荆楚大地,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薪火相传,如长江汉水,昼夜不息,奔流向海;如大别群峰,巍然屹立,直指云天。
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这里不仅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还养育了新四军5师、刘邓大军,更孕育了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先锋的大别山精神。如今硝烟散去,大别山精神又化作时代薪火,传遍神州大地。在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工作中,我市作家周承水历时10余年,创作长篇小说《长征演义》。小说70余万字,分上下两册,由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作序,不仅表现红一、二方面军的长征故事,还首次以文学的形式,全面系统展现了红25军、红四方面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
抗战时期,鄂州是新四军五师南下作战的桥头堡。新四军5师南下支队将大别山火种洒遍梁湖大地,让抗日烽火在梁子燎燃。经市作协策划、由作协会员陈绪保执笔创作,成功推出本土红色题材长篇小说《湖乡风云》。《湖乡风云》以华中抗战历史为背景,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梁子抗日游击队以梁子湖为中心,在鄂东南坚持抗战的感人故事。中原突围拉开解放战争的序幕,成为人民军队英勇斗争的典范,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我市老艺术家秦湘麟以此题材,创作楚剧《中原突围》,荣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
1998年汛期,长江中下游遭遇全流域特大洪水。全国军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抗洪斗争,荆楚大地上演一幕又一幕战天斗地、伏波安澜的震撼场景。在伟大的抗洪精神的鼓舞下,鄂州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境内70余公里长江干堤岿然挺立、安全度汛。如今,随着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部署实施,鄂州作为长江中游重要节点城市,在生态修复、文化传承、绿色发展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为此,鄂州市作协组织作家团队采写《心向长江》报告文学集,聚焦历史人文、抗洪抢险、生态治理、城市建设等主题,记录时代新篇章。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汹汹来袭,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一场艰苦卓杰、气壮山河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在神州大地迅速打响。鄂州百万市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一曲曲英雄主义的赞歌不断上演。疫情期间,文艺志愿者纷纷行动,创作系列抗疫主题作品,消除人们焦虑情绪、增强抗疫必胜信心、激发干部群众斗志。市音乐家协会组织创作的抗疫歌曲《妈妈就要去战斗》一时感动无数市民。疫情去后,市影视家协会组织创作微电影《人民的天使》,讴歌医护人员白衣执甲、共克时艰的英雄气概,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微电影大赛社会单元故事片金奖。
二、 文艺宣传:拓宽传播渠道,增强社会影响
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驱动湖北建成支点、鄂州建设“两区一枢纽”的精神动能,文艺工作必须发挥优势,让“三大精神”在鄂州大地绽放绚丽的时代光芒。
走进鄂州党史馆,人们印象最深的是鄂州先烈“首义有功、建党有名、建军有为”。这里,我市影视工作者精心推出宣传片《红色鄂州》,全面介绍以辛亥义士彭楚藩、吴兆麟、程正赢和中共建党“鄂州三杰”范鸿劼、刘伯垂、赵子俊为代表的鄂州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浓墨重彩地记录2000余鄂州子弟追随贺龙参加南昌起义的峥嵘岁月。
鄂州自古为水患之地,古往今来,鄂州人始终将治水作为头等大事。从“闸坝之争”到“江河之治”,再到“生态之美”,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人物。高性宽生前系我市水利和湖泊局离休干部,战场上,九死一生论英雄,三枚弹片表丹心;建设时期,伤残志坚兴水利,排险爆破守一线,为鄂州水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荆楚楷模。传颂英雄的故事,文艺从未缺席。报告会、快板书、情景剧接续上演,高性宽的先进事迹传遍鄂州每一个角落。
2025年6月,我市“弘扬三大精神 汇聚奋进力量”文艺展演活动启动,文艺工作者迅速创作排演系列文艺节目。在市文化中心,我市原创话剧《信仰之光--贺龙在鄂城》隆重上演。白色恐怖、血雨腥风,2000余鄂州子弟追随贺龙,奔赴江西参加南昌起义,点燃红色鄂州的“信仰之光”。在鄂州大剧院,歌舞《妈妈就要去战斗》深情讴歌了医护人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伟大抗疫精神。在梁子湖区,快板书《我们忘不了》生动再现了太和镇吴伯浩村74位乡亲,不惧风险,驰援武汉,抢建火神山、雷神山的英雄壮举。在武警军营,诗朗诵《致敬最美逆行者》重现子弟兵、消防队员、公安干警、各行各业志愿者,在抗疫抗洪抗震救灾时,冲锋在前、舍身忘死的英勇场景。
三、 文艺服务:融入大思政课,赋能经济发展
开展文艺服务,深挖三大精神本源,深化学习教育宣传,提振干部群众精神区位,树立城市时代精神标杆,必须发挥文艺引领风尚、教育大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
服务中心大局,提炼花湖精神,探索三大精神的内化转化,广泛搭建文艺平台,激发群众自我创作与表达。组织观看《铁血红安》《中原突围》《亮剑》等红色影视,开展影评活动,强化舆论引导和价值阐释。“临空速度”主题演讲比赛和征文活动,展现鄂州发展临空经济的高效务实作风和拼搏进取精神。“中国梦·劳动美--寻找最美劳动者”摄影作品展,聚焦鄂州“两区一枢纽”建设一线,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主旋律。鄂州廉洁文化诗词楹联书法展,服务清廉鄂州建设,培育廉洁文化,为鄂州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支撑。“吴楚古都 空港新城”大型文艺综合展,展示鄂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最新成就,激发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盛世情怀。
服务项目建设,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百里长港一线串珠,民信闸、磨刀矶节制闸、樊口大闸岿然挺立,宛如一座座丰碑,传递着鄂州人不惧水患、人定胜天的精神力量;周边六十口的故事、月山村的硝烟、峒山村的变迁传承着红色基因;沿线武昌鱼文化、三国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俯拾即是、彰显底蕴。服务长港河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文艺工作建言献策,集思广益,积极探索创设各项沉浸式体验项目。鄂州园博园是我市重点文旅项目,服务园博园营运,市文联不仅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书协楹联牌匾,还策划举办首届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展、原声悠扬经典民歌展演系列活动。
文化服务下沉,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品牌效应,持续推进“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强国复兴有我”“美好生活共同缔造”“大地流彩--乡村文化振兴在行动”“四季村晚”等主题活动,线上线下联动,把各类文艺活动、文艺服务和政策宣讲结合起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建强基层文艺组织,大力培养基层文艺骨干、非遗传承人和新文艺带头人,调动群众参与文艺社团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群众文艺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提升文艺社团在群众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不断夯实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基础。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