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6 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荣书琴带领全国民间文艺领域专家一行,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汉黄陂大余湾开展专题调研。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士军,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尚云,省民协主席鄢维新,武汉市文联副主席陈菁,黄陂区政协主席熊定萍,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圣章红及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区文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此次调研旨在进一步探索民间文艺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中的积极作用,大余湾已连续三年亮相央视,成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的鲜活样本。

漫步古村青石板路,调研团即刻被眼前的 “活态” 博物馆聚落与晒秋盛景吸引。石墙黛瓦间,金黄玉米、火红辣椒缀满檐廊,这一延续数百年的生产习俗,如今已成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文化旅游名片,连续三年登上央视新闻,构成一幅幅色彩浓烈的丰收画卷。昔日沉默的古村,经保护性修缮与活化利用重焕生机,而这一切均源于 “最小干预”“修旧如旧” 的核心原则 —— 所有改造均以提升文化展示与文物安全功能为目标,重点守护历史风貌。

如今,充满烟火气的古民居已转型为主题鲜明的微博物馆集群,形成 “露天博物馆聚落”:70 年代生活馆中,老式收音机、搪瓷缸带人重回峥嵘岁月;家风馆内,余氏家族 “勤俭持家,耕读传家” 的家训与先贤嘉言懿行相映生辉;古村博物馆通过规划图、老照片与文献,系统展现 600 余年家族变迁、村落肌理与民间文化;中医药文化馆以标本陈列与互动体验,传递中医智慧;村规民约馆彰显古代乡村治理巧思;工匠文化馆汇集地方能工巧匠的工艺器具,诠释 “无陂不成镇” 的人文精神;百米农耕文化长廊则以实物生动再现从春耕到秋收的传统农事场景。中国民协领导和专家高度评价这一模式,认为其实现了静态古建保护与动态文化展示的有机结合,让文物成为 “可触摸的历史教科书”,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调研当日,乡村场院与街巷间,锣鼓喧天,喝彩不断。大余湾对民俗非遗的保护,绝非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融入日常,实现了有效的“活化”传承。泥塑艺术家现场献艺,将指尖泥土化为栩栩佳作;皮影戏幕布后的光影变幻,木偶戏艺人的巧手操控,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惊险刺激的非遗斗鸡表演和刚柔并济的木兰武术展示,展现了力量与技巧之美;韵味十足的楚剧、妙趣横生的湖北大鼓、神奇的川剧变脸,以及富有节日喜庆氛围的采莲船等民俗表演,轮番上场,为参观者奉上了一场场传统文化的盛宴。


实地考察后,专家组与地方相关部门深入交流,一致认可大余湾的成功实践。其核心在于探索出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的可持续路径:通过古建活化为博物馆,守住乡村的 “形”;通过农耕文化创新转化,留住乡村的 “魂”;通过民俗非遗活化利用,聚拢乡村的 “气”。这一模式真正让民间文艺从资源转化为资产,让文化力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11-21 来源:武汉市文联 黄陂区文联 作者:
11 月 16 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荣书琴带领全国民间文艺领域专家一行,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汉黄陂大余湾开展专题调研。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士军,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尚云,省民协主席鄢维新,武汉市文联副主席陈菁,黄陂区政协主席熊定萍,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圣章红及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区文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此次调研旨在进一步探索民间文艺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中的积极作用,大余湾已连续三年亮相央视,成为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的鲜活样本。

漫步古村青石板路,调研团即刻被眼前的 “活态” 博物馆聚落与晒秋盛景吸引。石墙黛瓦间,金黄玉米、火红辣椒缀满檐廊,这一延续数百年的生产习俗,如今已成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文化旅游名片,连续三年登上央视新闻,构成一幅幅色彩浓烈的丰收画卷。昔日沉默的古村,经保护性修缮与活化利用重焕生机,而这一切均源于 “最小干预”“修旧如旧” 的核心原则 —— 所有改造均以提升文化展示与文物安全功能为目标,重点守护历史风貌。

如今,充满烟火气的古民居已转型为主题鲜明的微博物馆集群,形成 “露天博物馆聚落”:70 年代生活馆中,老式收音机、搪瓷缸带人重回峥嵘岁月;家风馆内,余氏家族 “勤俭持家,耕读传家” 的家训与先贤嘉言懿行相映生辉;古村博物馆通过规划图、老照片与文献,系统展现 600 余年家族变迁、村落肌理与民间文化;中医药文化馆以标本陈列与互动体验,传递中医智慧;村规民约馆彰显古代乡村治理巧思;工匠文化馆汇集地方能工巧匠的工艺器具,诠释 “无陂不成镇” 的人文精神;百米农耕文化长廊则以实物生动再现从春耕到秋收的传统农事场景。中国民协领导和专家高度评价这一模式,认为其实现了静态古建保护与动态文化展示的有机结合,让文物成为 “可触摸的历史教科书”,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调研当日,乡村场院与街巷间,锣鼓喧天,喝彩不断。大余湾对民俗非遗的保护,绝非束之高阁,而是将其融入日常,实现了有效的“活化”传承。泥塑艺术家现场献艺,将指尖泥土化为栩栩佳作;皮影戏幕布后的光影变幻,木偶戏艺人的巧手操控,引得孩子们阵阵惊呼;惊险刺激的非遗斗鸡表演和刚柔并济的木兰武术展示,展现了力量与技巧之美;韵味十足的楚剧、妙趣横生的湖北大鼓、神奇的川剧变脸,以及富有节日喜庆氛围的采莲船等民俗表演,轮番上场,为参观者奉上了一场场传统文化的盛宴。


实地考察后,专家组与地方相关部门深入交流,一致认可大余湾的成功实践。其核心在于探索出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的可持续路径:通过古建活化为博物馆,守住乡村的 “形”;通过农耕文化创新转化,留住乡村的 “魂”;通过民俗非遗活化利用,聚拢乡村的 “气”。这一模式真正让民间文艺从资源转化为资产,让文化力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