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美术 音乐 曲艺 摄影 舞蹈 民间文艺 书法 电影 杂技 电视 文艺评论

江声浩荡 歌谣悠长——长江流域原生民歌展演在武汉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25-11-19 来源: 湖北省民协 武汉音乐学院 作者: 图/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省民协 杨尚志 [关闭窗口]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关于长江文化保护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弘扬长江流域优秀的民间歌谣,推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深入实施,促进优秀传统民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月14日至17日,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武汉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民协民间音乐艺术专业委员会,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安徽、江苏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武汉音乐学院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共同承办的“江声浩荡 歌谣悠长——长江流域原生民歌展演”在武汉成功举办。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荣书琴,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士军,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尚云,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高雁,中国民协、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民间歌谣”和“民间长诗”专家组专家,重庆、江西、江苏、湖北四省市民协及湖北省内有关市县民协代表参加了活动。

图片

《黄河清哟,山俊人也好》

图片
图片

《热美蹉》

15日晚,“江声浩荡 歌谣悠长——长江流域原生民歌展演”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隆重举行。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荣书琴,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勇分别致辞。展演邀请了长江沿线10余个省市的1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优秀民歌手现场演唱原生民歌,呈现了一场跨地域、多民族的音乐文化盛宴。

图片

《月亮升起》

图片

《哈拉耶萨》

本次展演以“声音的地理叙事”为核心,构建起一幅从青藏高原到江南水乡的“长江流域民歌音乐文化地图”。曲目编排深植流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深度聚焦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代表性民歌样态,遴选了《黄河清哟,山俊人也好》《热美蹉》《月亮升起》等17首具有艺术价值与历史底蕴的长江原生民歌,呈现融合长江流域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歌声与舞步,以原生民歌唱颂“共饮一江水”的血脉相连、文化相融、命运与共,演绎从雪域高原到百川归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恢宏乐章。

图片

《男儿当自强》

图片

《指路经》

图片

《娇阿依》

图片

《郎在高山薅高粱》《竹枝歌》

展演在表演方式上,既有对原生态的坚守,也有适应时代需求的探索。让人尤为感动的是,年届九旬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兴山民歌的传承人陈家珍携其女同台演唱,表演以深厚的艺术底蕴与真挚的情感张力深深触动了现场观众的心灵。国家级非遗项目马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黄清芳亦是携女登台、薪火相传的动人场景,是民间音乐代际传承的生动写照,也是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活态传承样本。

图片

《下田号子》《五更》

图片

《喇叭调》

图片

《麦草帽儿十八转》

图片

《阿哥撑排下唐江》

图片

《唱得绿海泛金波》

图片

《呕哎歌》

图片

《潮水娘娘》

同时,作为一次立足学术视野、呼应时代命题的音乐传播实践,本次展演不仅系统呈现了长江流域民歌的地理分布与艺术特征,更以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生动诠释了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的深厚底蕴,为新时代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在主持人的引导与阐释中,观众在沉浸于原生民歌丰富多彩的现场表达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当前非遗调查中所呈现的民歌表达的多元形态——从民间原生传唱、舞台化演绎,到商业化改编乃至自媒体创作,并深刻体认到“民歌永远是我们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一永恒命题。整场展演由此实现了审美体验、知识传播与文化认同的有机统一,在歌声流淌中传递出长江文脉的蓬勃生机与当代价值。

图片

演职人员合影

据悉,此次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民间文艺传承项目,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社会宣传推广活动《歌谣里的中国》配套活动。

活动期间,还穿插召开了两场工作会议。14日晚,召开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歌谣与民间长诗编纂体例讨论会,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二级调研员张礼敏主持会议。出席活动的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民间歌谣”和“民间长诗”专家组专家分别报告了在审阅各省市卷本中发现的体例问题,经过讨论交流,对歌谣卷、长诗卷编纂体例进一步调整细化完善达成了一致意见。

图片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歌谣与民间长诗编纂体例讨论会

16日上午,召开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歌谣卷》编纂工作交流座谈会。荣书琴、马尚云出席会议。各省市民协分别就本地大系编纂出版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大系工作的意见建议进行发言。荣书琴在总结时表示,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荣书琴指出,中国民协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政府、社会多方联动,多方整合资源,推动大系出版工程转化推广。

图片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歌谣卷》编纂工作交流座谈会

组委会还组织与会领导和专家开展了实地考察,先后到江城紫砂艺术馆考察民间工艺美术,到湖北省博物馆了解深厚的荆楚文化,赴古琴台考察伯牙子期的传说、探寻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前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余湾考察古村落及当地非遗项目。

图片

考察江城紫砂艺术馆

图片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图片

考察古琴台

图片

考察大余湾

此次活动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中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江声浩荡 歌谣悠长——长江流域原生民歌展演在武汉成功举办

发表时间:2025-11-19 来源:湖北省民协 武汉音乐学院 作者:图/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省民协 杨尚志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关于长江文化保护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弘扬长江流域优秀的民间歌谣,推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深入实施,促进优秀传统民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1月14日至17日,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武汉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民协民间音乐艺术专业委员会,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安徽、江苏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武汉音乐学院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共同承办的“江声浩荡 歌谣悠长——长江流域原生民歌展演”在武汉成功举办。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荣书琴,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士军,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尚云,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高雁,中国民协、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民间歌谣”和“民间长诗”专家组专家,重庆、江西、江苏、湖北四省市民协及湖北省内有关市县民协代表参加了活动。

图片

《黄河清哟,山俊人也好》

图片
图片

《热美蹉》

15日晚,“江声浩荡 歌谣悠长——长江流域原生民歌展演”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隆重举行。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荣书琴,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雷勇分别致辞。展演邀请了长江沿线10余个省市的1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优秀民歌手现场演唱原生民歌,呈现了一场跨地域、多民族的音乐文化盛宴。

图片

《月亮升起》

图片

《哈拉耶萨》

本次展演以“声音的地理叙事”为核心,构建起一幅从青藏高原到江南水乡的“长江流域民歌音乐文化地图”。曲目编排深植流域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深度聚焦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代表性民歌样态,遴选了《黄河清哟,山俊人也好》《热美蹉》《月亮升起》等17首具有艺术价值与历史底蕴的长江原生民歌,呈现融合长江流域不同时段、不同地域的歌声与舞步,以原生民歌唱颂“共饮一江水”的血脉相连、文化相融、命运与共,演绎从雪域高原到百川归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恢宏乐章。

图片

《男儿当自强》

图片

《指路经》

图片

《娇阿依》

图片

《郎在高山薅高粱》《竹枝歌》

展演在表演方式上,既有对原生态的坚守,也有适应时代需求的探索。让人尤为感动的是,年届九旬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兴山民歌的传承人陈家珍携其女同台演唱,表演以深厚的艺术底蕴与真挚的情感张力深深触动了现场观众的心灵。国家级非遗项目马山民歌代表性传承人黄清芳亦是携女登台、薪火相传的动人场景,是民间音乐代际传承的生动写照,也是民间音乐“口传心授”的活态传承样本。

图片

《下田号子》《五更》

图片

《喇叭调》

图片

《麦草帽儿十八转》

图片

《阿哥撑排下唐江》

图片

《唱得绿海泛金波》

图片

《呕哎歌》

图片

《潮水娘娘》

同时,作为一次立足学术视野、呼应时代命题的音乐传播实践,本次展演不仅系统呈现了长江流域民歌的地理分布与艺术特征,更以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生动诠释了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的深厚底蕴,为新时代非遗保护与活态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在主持人的引导与阐释中,观众在沉浸于原生民歌丰富多彩的现场表达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当前非遗调查中所呈现的民歌表达的多元形态——从民间原生传唱、舞台化演绎,到商业化改编乃至自媒体创作,并深刻体认到“民歌永远是我们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一永恒命题。整场展演由此实现了审美体验、知识传播与文化认同的有机统一,在歌声流淌中传递出长江文脉的蓬勃生机与当代价值。

图片

演职人员合影

据悉,此次活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民间文艺传承项目,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社会宣传推广活动《歌谣里的中国》配套活动。

活动期间,还穿插召开了两场工作会议。14日晚,召开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歌谣与民间长诗编纂体例讨论会,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二级调研员张礼敏主持会议。出席活动的大系出版工程学术委员会、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民间歌谣”和“民间长诗”专家组专家分别报告了在审阅各省市卷本中发现的体例问题,经过讨论交流,对歌谣卷、长诗卷编纂体例进一步调整细化完善达成了一致意见。

图片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民间歌谣与民间长诗编纂体例讨论会

16日上午,召开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歌谣卷》编纂工作交流座谈会。荣书琴、马尚云出席会议。各省市民协分别就本地大系编纂出版情况,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大系工作的意见建议进行发言。荣书琴在总结时表示,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荣书琴指出,中国民协将进一步加强与高校、政府、社会多方联动,多方整合资源,推动大系出版工程转化推广。

图片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长诗/歌谣卷》编纂工作交流座谈会

组委会还组织与会领导和专家开展了实地考察,先后到江城紫砂艺术馆考察民间工艺美术,到湖北省博物馆了解深厚的荆楚文化,赴古琴台考察伯牙子期的传说、探寻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前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余湾考察古村落及当地非遗项目。

图片

考察江城紫砂艺术馆

图片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

图片

考察古琴台

图片

考察大余湾

此次活动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中的又一次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