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美术 音乐 曲艺 摄影 舞蹈 民间文艺 书法 电影 杂技 电视 文艺评论

独家专访 | 黎初&赵群:明了本末,方得始终

发布时间: 2025-04-16 来源: 作者: 文/张静 视频/武汉南湖亚镜 [关闭窗口]

文艺家·黎初(左)&赵群(右)

黎初,武汉杂技团编剧、杂技演员。曾担任《戏曲进校园》杂技专栏主讲人,创作、执导杂技剧《江城》《英雄之城》《黑白侠影·太极风云》、歌曲《英雄之名》《江湖谣》《江城记忆》等。杂技曾荣获全军文艺会演表演奖、第35届蒙特卡洛国际杂技比赛银小丑奖、全国杂技比赛银奖等。

赵群,湖北省杂技家协会理事、黄冈市(浠水)杂技团教师、演员。主演《球技》《转碟》《江城》《车技》等节目多次随团出访各国。执教节目《云天精灵——柔术》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走进黄冈的录制。

前  言

本期『艺·同学』到访嘉宾是学员黎初和赵群,同为湖北省舞美培训班学员,她们有着共同的杂技演员经历,更在之后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难合作了杂技剧《黑白侠影·太极熊猫》。此外,黎初还以编剧身份参加了湖北省编剧骨干研修班。从演员到教师、编剧,现在又到舞美,她们收获了怎样的感悟?笔者(张静)于2025年武汉樱花绽放最绚烂的时节,在湖北省文联对她们进行了采访,聆听属于她们的杂技人生。

杂技剧在传统中求突破

张静:两位老师上午好!听说你们以前是杂技演员,现在都转型做了与杂技相关的其他工作,可以给我们讲讲其中的过程吗?

黎初:我是在部队文工团长大的杂技人,从小学员到真正的杂技演员,从撺掇战友排演几个小节目,到拿着小棍装大人指导新学员练功排练,磨炼了整整十年。2017年很荣幸以编剧的身份转业到武汉市杂技团,但其实是舍不得离开舞台的,所以开始做编创时还会上台客串。但跟别的艺术还真不一样,杂技是有危险性的,一天不练自己特别清楚会有什么后果!所以只能告别舞台专心创作。

《江城》是我到武汉杂技团创作的第一个杂技剧。为了节省成本,我又当编剧,又当演员,还当配音……演出的时候人手不够,还向浠水杂技团借演员,就请到赵群老师在节目里表演骑独轮单车。之后我们两个团还有很多合作,其中就包括去年我们和浠水杂技团合作创排的《黑白侠影·太极熊猫》。

黎初创作杂技剧《江城》

赵群:2004年我就到浠水杂技团学习杂技,先是从基本功“腰腿顶跟头”学起,当时条件比较艰苦,但也磨练了我什么样的环境都能适应的性格。2018年后,我们团招了很多小学员,我就开始做转型,在几种岗位里选择做执教老师。当时我们白天带学员训练,晚上还要给学员宿舍值班,所以基本24小时跟学员在一起。但现在的孩子比较敏感,杂技又比较危险,所以在教学时,需要照顾到他们的心理状况,如果心理问题处理不好,孩子们就容易精神受挫,身体受伤。

这个从演到教的角色转变对我是挺难的,很多东西只能边学边做,也常常会受挫沮丧,追问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么难的岗位?但一想到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做演员时的成功经验和未传达出节目效果的遗憾通过孩子们去传承和弥补,又觉得这是另一种延续自己艺术生命的方式。同时考虑到如果没有传承,团里的杂技人才就会青黄不接,院团难以发展,这么一想,又觉得再苦再累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云天精灵-柔术》.jpg

赵群执教节目《云天精灵——柔术》参加

央视节目《大手牵小手》录制

张静:为什么现代杂技也需要编剧呢?

黎初:传统杂技以高难度动作为范式,一直以来追求“惊险奇”,但在新形势下,往往与观众缺乏情感共鸣,而杂技剧能把两者有效融合,通过剧情、角色、舞美设计,将传统的杂技动作转化成可讲述的杂技故事,用故事情节带动杂技表演,使技术成为“有温度”的表达,让观众通过剧情和舞台展示感受到美和心灵震撼。我们武汉杂技团的领导一直遵循着“武汉敢为人先”的理念,在2003年左右就引领全团开始做杂技剧了。武汉杂技团不仅是想走市场,还要更多考虑如何引领杂技行业的一些潮流方向,所以我们一直在传统中求突破,拓展杂技艺术的表达边界。

我个人认为近年比较大的突破就是2018年做的《江城》,以杂技剧的方式把整个武汉作为名片向外推广。我是成都人,当时作为刚到武汉的编剧,咨询的武汉朋友也因“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无法提供武汉名片最闪亮的精神面相。我只好在短时间内跑了武汉大街小巷很多地方,把它的特别故事、风土人情、美丽景色全部体会一遍。我看到武汉的大江大湖是非常震撼的,所以把这些让我震撼的印象赋予到作品中,虽然会缺乏本地人的一些熟悉度,但是我的视角会更多元,也更具有新鲜感。

黎初创作杂技剧《英雄之城》

杂技剧《英雄之城》则是从第一视角进行编创,因为这是我们切身经历过的事情,我在做前期调研工作时,内心真的百感交集。这个剧因为题材深重,担心具象个体不好表现,所以本来是想以更宏观、更大的视角去讲述英雄的城市,但在无数次实地调研中,那些鲜活的个体,和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成为我认为在这个剧中更直击灵魂的东西。比如志愿者、自愿留汉的医生护士、“双山工程”的工人、志愿快递小哥……我们也曾担心观众对这种大题材用小故事的方式演绎的接受度,但依然相信,真心、真诚的作品,一定会有属于它的共鸣。最后的效果不负众望,这部作品真的非常非常受欢迎,观众基本看一场哭一场。后来这个作品也荣获了省级艺术基金。

赵群:整个湖北省只有两个专业的杂技团,一个是武汉杂技团,一个就是我们浠水杂技团。我们两个团平时有很多合作,比如杂技剧《江城》缺少专业演员,我们可以迅速补上。而武汉杂技团作为大团各种资源更雄厚,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他们也会全力以赴。他们通过杂技剧实现了杂技的现代化转型,这个创新的思想、理念和技术是我们团当下需要学习的。特别是去年国庆期间,为庆祝我们浠水杂技团建团70周年,我们就请武汉杂技团帮我们编创杂技剧《黑白侠影·太极熊猫》,过程很艰苦,结果很成功。

千回百转磨一剧

张静:可以给我们讲讲《黑白侠影·太极熊猫》的整个创作过程吗?

黎初:我作为《黑白侠影·太极熊猫》的编剧参与了整个创作过程,前后经历一年多,内心跌宕起伏无数次!在题材上就纠结了大半年,又担心版权问题,还要考虑大小观众是否耳熟能详得到市场认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一开始是想出西游题材,熬了很多个大夜出来的本子没通过。后来连光头强、功夫熊猫题材都被想过了,直到想到我非常喜欢的徐克导演的那种武侠感,忽然豁然开朗,其实可以把中国的武侠和咱们杂技结合到一起,以太极熊猫的角色去承载剧情的起承转合。

剧本终于出来了,所有人都喜欢,但更大的麻烦来了,预算严重短缺,团里三分之一的演员又出去路演了!当时,我感觉头瞬间都要“炸”了,故事写得再天花乱坠,如果无法通过调度落地,全是空谈。于是我天天和导演磨,又天天在改剧本。再改,人物的基本冲突不能少,导演说人不够就道具堆吧,可是一涉及舞美,就又回到预算问题。为了不花钱、少花钱解决舞美的事,每个人可真是拿出了十八般武艺。比如说我想营造那种一大片竹林铺满舞台的感觉,听说一根道具竹子都要几千,绝望之时,还是浠水杂技团的老师灵光一现——假竹子做不起,不如找些真竹子?

赵群:这真叫急中生智。砍竹子、运输、保鲜,真是费了很大的劲。首先得找像树一样又粗又高的竹子,到处问亲朋好友确定好位置,开演前二天去砍,学员们回来都是一身的汗……然后是保鲜,要派人把竹子看顾好,固定在水桶里天天养着。好在真道具竹子舞台感觉更好,在舞台上摇动它们的时候,就会发出竹林的沙沙声,如果是假的,摇出来的声音就是塑料的咔嚓声。

黎初:即使经费很少,但在必需的环节还是要保证质量。比如说有一幕需要十多个蛇头,需要一出来就让人心里有发麻的感觉。但是一开始由于预算有限,道具出来的时候就像是一个个画了蛇头的木板,根本烘托不了氛围,我就天天死皮赖脸找道具老师磨,请他雕出立体蛇头。再比如说浠水杂技团的背景LED屏是个分屏,如果做一个动态的视频配合演出倒是简单,但太死板,导演就要求视频要有延伸感,就是展示的孔雀羽毛还要能从下到上很灵动地动起来,现场视频老师只好每天熬夜现场改,真是要累倒了。

其他需要花钱的地方,也都是我们整个编创组踏着各种人情帮忙,能搭的关系全搭上了,能求的人全求上了,只求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以远远低于市场价的资金解决剧组问题。知道我们的音乐老师最后找谁介绍的吗?是我们舞美班二组周鹏老师,他把自己的朋友也拉来“奉献力量”了,真的是奉献!我当时负责主题曲的作词,考虑到浠水有一首叫《竹子爹竹子娘》的童谣当地人人会唱,很有特色,与剧中熊猫形象又很贴合,但是音乐节奏很慢,对舞台的气氛烘托不够,我说那前半段是这个调,后面加一段舞狮,用那种动感的音乐推动人物武侠角色塑造。我与音乐老师不知磨合了多少回,主题曲最后的定调,终于呈现出一个让人有五味杂陈丰厚感觉的江湖大侠,我很是喜欢。

很多老师就在这种匮乏的资金和必需的质量上反反复复平衡,想到基层院团做事业的艰难和不易,完全是在情怀支持和友情赞助下搭把手,一人搭一把手的帮助我们为这个杂技剧配制了很相应的音乐、服装和舞美视频,在这里借机向他们衷心地说声谢谢!

《黑白侠影·太极熊猫》演出剧照

赵群:为了节省妆造费用,化妆师为每一个角色设计妆造的时候,我们就在旁边学、私下练,每次演完,我们就开会点问题改进,后来除了首演,其他场次基本是我们自己解决的妆造。没有专业音响、灯光老师,我就把之前请来的老师教的有关知识全部记录在一个本子上,直接在操控室里现学现用,居然也客串起音响灯光师的角色。最后半个月的时候,所有的老师都来到我们团,大家一起熬大夜,却没有人提加班费,只想把这件事做好。我真的好感动,也非常感谢!

正式彩排又突发意外。一位主演在彩排结束谢幕下场前不慎把手弄骨折了,第二天就要首演了,怎么办啊?只好把编舞的老师从就要返程的火车站紧急请回来替补上,可为难她了,她本是个女生,却要演出青年小熊猫帅小伙的感觉,可想那个难度!后来国庆一共演了5场,过年还加演,小朋友特别喜欢,最后主题曲出来的时候,都不愿意走,直到所有演员谢幕退场,他们才慢慢散场。我们花了100万的资金做出了这样质量的剧,市场的反响已说明了一切。

《黑白侠影·太极熊猫》演出剧照

故事、舞美是服务杂技内核的载体

张静:黎老师,你作为唯一一名既参加了编剧培训班,又参加了舞美培训班的学员,如何看待这两个班对自己的影响,在之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改变吗?

黎初:湖北省编剧骨干研修班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扩大了我的思维眼界和格局。我以前在编创东西的时候有个毛病,就是喜欢考古,老揪在如何不违背历史真实,然后就卡在创作逻辑上,但龙平平老师让我们思考“何谓真实”?就是创作时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做好“艺术的真实”,短短几句话就仿佛把我打醒了,之后的创作就自由很多。比如在虚构《黑白侠影·太极熊猫》时,我会讲熊猫的成长,但不再纠结它现实的真实性,只要大的框架不偏离,转而追求一种呈现给观众我的审美价值的真实。

还有与我结对子的池俊老师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他说我们一开始学习创作剧本,最好不要凭空写一些形象,如果这个东西最后落不了地,多次打击后就很容易放弃,他说创新并不只是创造一个完全崭新的形象,而是联结到人类传统共同的源头,通过艺术加工向观众展示出对它的理解,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范式的重要性。

湖北省舞美培训班的学习仿佛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它把我的创作思维从一个单纯想要表达自己、讲述故事的角度变成了考虑创作如何落地的多维度思考。韩春启老师提出的大舞美概念、重新定义东方美学,黄悦老师提出的文化符号、意象与意境的作用,沈晨老师分享的舞台艺术中英雄人物如何塑造的经验让我对杂技剧的认知有了颠覆性的改变,我领悟到做杂技剧,第一个出发点不是局限讲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而是先要想到甲方的意图如何体现,预算如何,展示的舞台适合什么样的故事,而不是用我的故事去套这个舞台。然后再找到一个容易唤起我们血脉里对某些共同符号认同的故事或文化元素为框架和载体,通过舞台的搭建、道具的运用、灯光的配合,以适宜的方式组合起来把故事中大家共同的情怀给唤醒。

还是以《黑白侠影·太极熊猫》为例,像熊猫就容易联结到武侠元素,通过舞美给它斗笠一戴,斗篷一穿,木棍一拿,一个转身的背影就已传递给观众大侠的感觉,它能引起共鸣是因为这个美学体验观众本身就有,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就有这种武侠情节,这个元素被唤醒就省去了很多繁冗表述。

黑白侠影.jpg

《黑白侠影·太极熊猫》海报

赵群:参加湖北省舞美培训班以前,我一直认为舞美只是配合演员表演的辅助部分,演员怎么演,舞美就怎么布置。但听了沈晨老师的课,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舞美和演员是相辅相成的。沈老师在课上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其中演员黄豆豆老师在舞台上的表演让我深受触动,他在没有太多辅助道具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舞蹈经历在舞台上展现出了精彩的造型。这让我明白,演员可以根据舞美的实际情况进行二度创作,弥补舞美的不足。回到团里后,我会更加关注舞台的布局和道具的使用,思考如何让演员的表演与舞美更好地融合,相辅相成,使整个舞台呈现更加饱满、丰富。

张静:在当下多元审美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何看待传统杂技的守与破?

黎初:舞美培训班上黄悦老师提出的文化符号概念对我启发非常大!我觉得如果每一个杂技人能够认识到符号学的意义,就会改变职业未来命运,因为杂技动作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比如说,一个柔术的杂技造型,不管演员穿什么服装,这个造型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人类的韧性和奇迹;一个叠罗汉的杂技动作,只往那一摞,它就代表着众志成城,就是团结和力量;一个正在走钢丝的演员,他用行动展示了他就是个大哲学家,谁的心又能比他静呢?所以,我认为杂技是一个能够外向化人类一些不可言说情感的艺术。有很多杂技老师都比较沉默寡言,他们不会讲很多哲学道理,但很多动作的内核已包含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事物本质!它不需要语言,甚至不需要我编剧再赋予它任何故事,先要守住杂技的这个本质内核,才能开始破局出新。就是在大的故事框架里,通过剧情、角色、舞美设计,将杂技动作转化为叙事语言,最终达到传递情感的目的。

最近,我进校园做杂技的非遗宣讲,孩子们完全没有对杂技过往苦难那一面的刻板印象,我们现场表演杂技魔术给他们看,他们就把我们当明星追,几百个学生就围着你再教一个动作。他们觉得学完了就可以在小伙伴面前展示耍酷,特别有成就感。这个体验对我触动挺大的。

《黑白侠影·太极熊猫》演出剧照

我觉得杂技未来的一个走向,可能需要更多这样的小剧场,深入学校及各种文化场所,去接近生活接地气,与观众面对面互动交流,甚至我们需要学习像刘智鹏老师(湖北省编剧骨干培训班学员)抖的相声包袱那样给观众出其不意展示某些动作,在这里,我们不再是舞台上高高在上的演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活生生站在你面前,把一个个高难度动作做到的人。这种真实的可以触摸到温度的感觉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此外,杂技艺术未来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撑,多元素“跨界美学”的建构,我们可以做一些这样的教材,让学习的人少走弯路,系统建立对杂技艺术的符号化认知,让杂技从单纯的“技术展示”升华为“综合艺术”。

张静:好的,谢谢你们!


合影.jpg

赵群(左)、黎初(中)、张静(右)

与二位老师的简短交流,可以深深感受到基层院团坚守的不易,更感受到杂技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技艺以无声的语言讲述着只有对一个事物的内核领悟够深,明白何为本,何为末,何为体,何为用的先后关系,才有可能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做到破圈出新,让传统活在当下。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独家专访 | 黎初&赵群:明了本末,方得始终

发表时间:2025-04-16 来源:湖北文艺网 作者:文/张静 视频/武汉南湖亚镜

文艺家·黎初(左)&赵群(右)

黎初,武汉杂技团编剧、杂技演员。曾担任《戏曲进校园》杂技专栏主讲人,创作、执导杂技剧《江城》《英雄之城》《黑白侠影·太极风云》、歌曲《英雄之名》《江湖谣》《江城记忆》等。杂技曾荣获全军文艺会演表演奖、第35届蒙特卡洛国际杂技比赛银小丑奖、全国杂技比赛银奖等。

赵群,湖北省杂技家协会理事、黄冈市(浠水)杂技团教师、演员。主演《球技》《转碟》《江城》《车技》等节目多次随团出访各国。执教节目《云天精灵——柔术》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走进黄冈的录制。

前  言

本期『艺·同学』到访嘉宾是学员黎初和赵群,同为湖北省舞美培训班学员,她们有着共同的杂技演员经历,更在之后工作中克服重重困难合作了杂技剧《黑白侠影·太极熊猫》。此外,黎初还以编剧身份参加了湖北省编剧骨干研修班。从演员到教师、编剧,现在又到舞美,她们收获了怎样的感悟?笔者(张静)于2025年武汉樱花绽放最绚烂的时节,在湖北省文联对她们进行了采访,聆听属于她们的杂技人生。

杂技剧在传统中求突破

张静:两位老师上午好!听说你们以前是杂技演员,现在都转型做了与杂技相关的其他工作,可以给我们讲讲其中的过程吗?

黎初:我是在部队文工团长大的杂技人,从小学员到真正的杂技演员,从撺掇战友排演几个小节目,到拿着小棍装大人指导新学员练功排练,磨炼了整整十年。2017年很荣幸以编剧的身份转业到武汉市杂技团,但其实是舍不得离开舞台的,所以开始做编创时还会上台客串。但跟别的艺术还真不一样,杂技是有危险性的,一天不练自己特别清楚会有什么后果!所以只能告别舞台专心创作。

《江城》是我到武汉杂技团创作的第一个杂技剧。为了节省成本,我又当编剧,又当演员,还当配音……演出的时候人手不够,还向浠水杂技团借演员,就请到赵群老师在节目里表演骑独轮单车。之后我们两个团还有很多合作,其中就包括去年我们和浠水杂技团合作创排的《黑白侠影·太极熊猫》。

黎初创作杂技剧《江城》

赵群:2004年我就到浠水杂技团学习杂技,先是从基本功“腰腿顶跟头”学起,当时条件比较艰苦,但也磨练了我什么样的环境都能适应的性格。2018年后,我们团招了很多小学员,我就开始做转型,在几种岗位里选择做执教老师。当时我们白天带学员训练,晚上还要给学员宿舍值班,所以基本24小时跟学员在一起。但现在的孩子比较敏感,杂技又比较危险,所以在教学时,需要照顾到他们的心理状况,如果心理问题处理不好,孩子们就容易精神受挫,身体受伤。

这个从演到教的角色转变对我是挺难的,很多东西只能边学边做,也常常会受挫沮丧,追问自己为什么要选择这么难的岗位?但一想到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做演员时的成功经验和未传达出节目效果的遗憾通过孩子们去传承和弥补,又觉得这是另一种延续自己艺术生命的方式。同时考虑到如果没有传承,团里的杂技人才就会青黄不接,院团难以发展,这么一想,又觉得再苦再累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云天精灵-柔术》.jpg

赵群执教节目《云天精灵——柔术》参加

央视节目《大手牵小手》录制

张静:为什么现代杂技也需要编剧呢?

黎初:传统杂技以高难度动作为范式,一直以来追求“惊险奇”,但在新形势下,往往与观众缺乏情感共鸣,而杂技剧能把两者有效融合,通过剧情、角色、舞美设计,将传统的杂技动作转化成可讲述的杂技故事,用故事情节带动杂技表演,使技术成为“有温度”的表达,让观众通过剧情和舞台展示感受到美和心灵震撼。我们武汉杂技团的领导一直遵循着“武汉敢为人先”的理念,在2003年左右就引领全团开始做杂技剧了。武汉杂技团不仅是想走市场,还要更多考虑如何引领杂技行业的一些潮流方向,所以我们一直在传统中求突破,拓展杂技艺术的表达边界。

我个人认为近年比较大的突破就是2018年做的《江城》,以杂技剧的方式把整个武汉作为名片向外推广。我是成都人,当时作为刚到武汉的编剧,咨询的武汉朋友也因“只缘身在此山中”而无法提供武汉名片最闪亮的精神面相。我只好在短时间内跑了武汉大街小巷很多地方,把它的特别故事、风土人情、美丽景色全部体会一遍。我看到武汉的大江大湖是非常震撼的,所以把这些让我震撼的印象赋予到作品中,虽然会缺乏本地人的一些熟悉度,但是我的视角会更多元,也更具有新鲜感。

黎初创作杂技剧《英雄之城》

杂技剧《英雄之城》则是从第一视角进行编创,因为这是我们切身经历过的事情,我在做前期调研工作时,内心真的百感交集。这个剧因为题材深重,担心具象个体不好表现,所以本来是想以更宏观、更大的视角去讲述英雄的城市,但在无数次实地调研中,那些鲜活的个体,和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成为我认为在这个剧中更直击灵魂的东西。比如志愿者、自愿留汉的医生护士、“双山工程”的工人、志愿快递小哥……我们也曾担心观众对这种大题材用小故事的方式演绎的接受度,但依然相信,真心、真诚的作品,一定会有属于它的共鸣。最后的效果不负众望,这部作品真的非常非常受欢迎,观众基本看一场哭一场。后来这个作品也荣获了省级艺术基金。

赵群:整个湖北省只有两个专业的杂技团,一个是武汉杂技团,一个就是我们浠水杂技团。我们两个团平时有很多合作,比如杂技剧《江城》缺少专业演员,我们可以迅速补上。而武汉杂技团作为大团各种资源更雄厚,我们寻求帮助的时候,他们也会全力以赴。他们通过杂技剧实现了杂技的现代化转型,这个创新的思想、理念和技术是我们团当下需要学习的。特别是去年国庆期间,为庆祝我们浠水杂技团建团70周年,我们就请武汉杂技团帮我们编创杂技剧《黑白侠影·太极熊猫》,过程很艰苦,结果很成功。

千回百转磨一剧

张静:可以给我们讲讲《黑白侠影·太极熊猫》的整个创作过程吗?

黎初:我作为《黑白侠影·太极熊猫》的编剧参与了整个创作过程,前后经历一年多,内心跌宕起伏无数次!在题材上就纠结了大半年,又担心版权问题,还要考虑大小观众是否耳熟能详得到市场认可,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一开始是想出西游题材,熬了很多个大夜出来的本子没通过。后来连光头强、功夫熊猫题材都被想过了,直到想到我非常喜欢的徐克导演的那种武侠感,忽然豁然开朗,其实可以把中国的武侠和咱们杂技结合到一起,以太极熊猫的角色去承载剧情的起承转合。

剧本终于出来了,所有人都喜欢,但更大的麻烦来了,预算严重短缺,团里三分之一的演员又出去路演了!当时,我感觉头瞬间都要“炸”了,故事写得再天花乱坠,如果无法通过调度落地,全是空谈。于是我天天和导演磨,又天天在改剧本。再改,人物的基本冲突不能少,导演说人不够就道具堆吧,可是一涉及舞美,就又回到预算问题。为了不花钱、少花钱解决舞美的事,每个人可真是拿出了十八般武艺。比如说我想营造那种一大片竹林铺满舞台的感觉,听说一根道具竹子都要几千,绝望之时,还是浠水杂技团的老师灵光一现——假竹子做不起,不如找些真竹子?

赵群:这真叫急中生智。砍竹子、运输、保鲜,真是费了很大的劲。首先得找像树一样又粗又高的竹子,到处问亲朋好友确定好位置,开演前二天去砍,学员们回来都是一身的汗……然后是保鲜,要派人把竹子看顾好,固定在水桶里天天养着。好在真道具竹子舞台感觉更好,在舞台上摇动它们的时候,就会发出竹林的沙沙声,如果是假的,摇出来的声音就是塑料的咔嚓声。

黎初:即使经费很少,但在必需的环节还是要保证质量。比如说有一幕需要十多个蛇头,需要一出来就让人心里有发麻的感觉。但是一开始由于预算有限,道具出来的时候就像是一个个画了蛇头的木板,根本烘托不了氛围,我就天天死皮赖脸找道具老师磨,请他雕出立体蛇头。再比如说浠水杂技团的背景LED屏是个分屏,如果做一个动态的视频配合演出倒是简单,但太死板,导演就要求视频要有延伸感,就是展示的孔雀羽毛还要能从下到上很灵动地动起来,现场视频老师只好每天熬夜现场改,真是要累倒了。

其他需要花钱的地方,也都是我们整个编创组踏着各种人情帮忙,能搭的关系全搭上了,能求的人全求上了,只求在保质保量的基础上以远远低于市场价的资金解决剧组问题。知道我们的音乐老师最后找谁介绍的吗?是我们舞美班二组周鹏老师,他把自己的朋友也拉来“奉献力量”了,真的是奉献!我当时负责主题曲的作词,考虑到浠水有一首叫《竹子爹竹子娘》的童谣当地人人会唱,很有特色,与剧中熊猫形象又很贴合,但是音乐节奏很慢,对舞台的气氛烘托不够,我说那前半段是这个调,后面加一段舞狮,用那种动感的音乐推动人物武侠角色塑造。我与音乐老师不知磨合了多少回,主题曲最后的定调,终于呈现出一个让人有五味杂陈丰厚感觉的江湖大侠,我很是喜欢。

很多老师就在这种匮乏的资金和必需的质量上反反复复平衡,想到基层院团做事业的艰难和不易,完全是在情怀支持和友情赞助下搭把手,一人搭一把手的帮助我们为这个杂技剧配制了很相应的音乐、服装和舞美视频,在这里借机向他们衷心地说声谢谢!

《黑白侠影·太极熊猫》演出剧照

赵群:为了节省妆造费用,化妆师为每一个角色设计妆造的时候,我们就在旁边学、私下练,每次演完,我们就开会点问题改进,后来除了首演,其他场次基本是我们自己解决的妆造。没有专业音响、灯光老师,我就把之前请来的老师教的有关知识全部记录在一个本子上,直接在操控室里现学现用,居然也客串起音响灯光师的角色。最后半个月的时候,所有的老师都来到我们团,大家一起熬大夜,却没有人提加班费,只想把这件事做好。我真的好感动,也非常感谢!

正式彩排又突发意外。一位主演在彩排结束谢幕下场前不慎把手弄骨折了,第二天就要首演了,怎么办啊?只好把编舞的老师从就要返程的火车站紧急请回来替补上,可为难她了,她本是个女生,却要演出青年小熊猫帅小伙的感觉,可想那个难度!后来国庆一共演了5场,过年还加演,小朋友特别喜欢,最后主题曲出来的时候,都不愿意走,直到所有演员谢幕退场,他们才慢慢散场。我们花了100万的资金做出了这样质量的剧,市场的反响已说明了一切。

《黑白侠影·太极熊猫》演出剧照

故事、舞美是服务杂技内核的载体

张静:黎老师,你作为唯一一名既参加了编剧培训班,又参加了舞美培训班的学员,如何看待这两个班对自己的影响,在之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改变吗?

黎初:湖北省编剧骨干研修班带给我最大的改变是扩大了我的思维眼界和格局。我以前在编创东西的时候有个毛病,就是喜欢考古,老揪在如何不违背历史真实,然后就卡在创作逻辑上,但龙平平老师让我们思考“何谓真实”?就是创作时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做好“艺术的真实”,短短几句话就仿佛把我打醒了,之后的创作就自由很多。比如在虚构《黑白侠影·太极熊猫》时,我会讲熊猫的成长,但不再纠结它现实的真实性,只要大的框架不偏离,转而追求一种呈现给观众我的审美价值的真实。

还有与我结对子的池俊老师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他说我们一开始学习创作剧本,最好不要凭空写一些形象,如果这个东西最后落不了地,多次打击后就很容易放弃,他说创新并不只是创造一个完全崭新的形象,而是联结到人类传统共同的源头,通过艺术加工向观众展示出对它的理解,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经典范式的重要性。

湖北省舞美培训班的学习仿佛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它把我的创作思维从一个单纯想要表达自己、讲述故事的角度变成了考虑创作如何落地的多维度思考。韩春启老师提出的大舞美概念、重新定义东方美学,黄悦老师提出的文化符号、意象与意境的作用,沈晨老师分享的舞台艺术中英雄人物如何塑造的经验让我对杂技剧的认知有了颠覆性的改变,我领悟到做杂技剧,第一个出发点不是局限讲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而是先要想到甲方的意图如何体现,预算如何,展示的舞台适合什么样的故事,而不是用我的故事去套这个舞台。然后再找到一个容易唤起我们血脉里对某些共同符号认同的故事或文化元素为框架和载体,通过舞台的搭建、道具的运用、灯光的配合,以适宜的方式组合起来把故事中大家共同的情怀给唤醒。

还是以《黑白侠影·太极熊猫》为例,像熊猫就容易联结到武侠元素,通过舞美给它斗笠一戴,斗篷一穿,木棍一拿,一个转身的背影就已传递给观众大侠的感觉,它能引起共鸣是因为这个美学体验观众本身就有,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就有这种武侠情节,这个元素被唤醒就省去了很多繁冗表述。

黑白侠影.jpg

《黑白侠影·太极熊猫》海报

赵群:参加湖北省舞美培训班以前,我一直认为舞美只是配合演员表演的辅助部分,演员怎么演,舞美就怎么布置。但听了沈晨老师的课,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舞美和演员是相辅相成的。沈老师在课上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其中演员黄豆豆老师在舞台上的表演让我深受触动,他在没有太多辅助道具的情况下,凭借自己的舞蹈经历在舞台上展现出了精彩的造型。这让我明白,演员可以根据舞美的实际情况进行二度创作,弥补舞美的不足。回到团里后,我会更加关注舞台的布局和道具的使用,思考如何让演员的表演与舞美更好地融合,相辅相成,使整个舞台呈现更加饱满、丰富。

张静:在当下多元审美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何看待传统杂技的守与破?

黎初:舞美培训班上黄悦老师提出的文化符号概念对我启发非常大!我觉得如果每一个杂技人能够认识到符号学的意义,就会改变职业未来命运,因为杂技动作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比如说,一个柔术的杂技造型,不管演员穿什么服装,这个造型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人类的韧性和奇迹;一个叠罗汉的杂技动作,只往那一摞,它就代表着众志成城,就是团结和力量;一个正在走钢丝的演员,他用行动展示了他就是个大哲学家,谁的心又能比他静呢?所以,我认为杂技是一个能够外向化人类一些不可言说情感的艺术。有很多杂技老师都比较沉默寡言,他们不会讲很多哲学道理,但很多动作的内核已包含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事物本质!它不需要语言,甚至不需要我编剧再赋予它任何故事,先要守住杂技的这个本质内核,才能开始破局出新。就是在大的故事框架里,通过剧情、角色、舞美设计,将杂技动作转化为叙事语言,最终达到传递情感的目的。

最近,我进校园做杂技的非遗宣讲,孩子们完全没有对杂技过往苦难那一面的刻板印象,我们现场表演杂技魔术给他们看,他们就把我们当明星追,几百个学生就围着你再教一个动作。他们觉得学完了就可以在小伙伴面前展示耍酷,特别有成就感。这个体验对我触动挺大的。

《黑白侠影·太极熊猫》演出剧照

我觉得杂技未来的一个走向,可能需要更多这样的小剧场,深入学校及各种文化场所,去接近生活接地气,与观众面对面互动交流,甚至我们需要学习像刘智鹏老师(湖北省编剧骨干培训班学员)抖的相声包袱那样给观众出其不意展示某些动作,在这里,我们不再是舞台上高高在上的演员,而是一个实实在在活生生站在你面前,把一个个高难度动作做到的人。这种真实的可以触摸到温度的感觉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此外,杂技艺术未来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支撑,多元素“跨界美学”的建构,我们可以做一些这样的教材,让学习的人少走弯路,系统建立对杂技艺术的符号化认知,让杂技从单纯的“技术展示”升华为“综合艺术”。

张静:好的,谢谢你们!


合影.jpg

赵群(左)、黎初(中)、张静(右)

与二位老师的简短交流,可以深深感受到基层院团坚守的不易,更感受到杂技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技艺以无声的语言讲述着只有对一个事物的内核领悟够深,明白何为本,何为末,何为体,何为用的先后关系,才有可能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做到破圈出新,让传统活在当下。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