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美术 音乐 曲艺 摄影 舞蹈 民间文艺 书法 电影 杂技 电视 文艺评论

专访 | 王翮:摄影是终身的课题

发布时间: 2025-03-31 来源: 文学艺术院 作者: 曹鑫池 [关闭窗口]

新锐·王翮

独立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初选评委。曾获第八届华赛非突发类组照银奖、第十届华赛自然环保类单幅金奖、2013年佳能十佳摄影师、第75届POYi全球年度新闻图片专题类铜奖,多次获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

2020年,《天使日记》在武汉琴台剧院上演,剧末艺术强光打在护士“兰之念”身上。

结缘摄影:现实感的底色

在信息传播主要依赖纸媒的时代,摄影不仅是记录现实的工具,更是传递情感、引发社会思考的重要桥梁。能拥有一台相机用自己的视角记录社会的点滴,对于20岁出头的王翮来说充满了无限诱惑。

彼时占据摄影界主导的还是经典纪实摄影,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翮接触到了纪录片《战地摄影师》,这部以“战地摄影师”为主体的电影,无疑为王翮这样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摄影背后的力量与责任。詹姆斯·纳切威的作品不仅仅是美的展现,更是对人性、战争、灾难等深刻议题的直面与反思,其现实感极强的叙事手法深深打动了王翮。摄影师不畏艰难、追求真相的精神,深深激励了王翮,也塑造了他未来职业生涯的底色。

2010年11月24日,广州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即将发枪,刘翔蓄势待发。

职业生涯:成熟的观察视角

2007年的年初,22岁的王翮幸运的加入了武汉晚报,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对王翮而言,这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开始。

从此,王翮得以将镜头对准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平凡生活中捕捉不平凡的故事,用影像记录时代的变迁与人心的温度。在这个过程中,王翮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摄影技艺,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同理心。

王翮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对新闻事件的深刻记录以及对人性光辉不懈追求的厚重历程。从汶川地震的震撼与悲痛,到北京奥运会鸟巢上空绚丽焰火的辉煌,再到舟曲泥石流的肆虐与城市内涝中人性温暖的闪耀,每一次的新闻报道都是对他摄影技艺、情感深度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磨砺与升华。

在这些重大事件面前,王翮的镜头不仅捕捉了灾难的无情与破坏,更聚焦了人性中的坚韧、互助与希望。他的照片,成为了时代记忆的见证,也让无数人看后心生共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2018年4月12日,亚洲羽毛球锦标赛,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在比赛中。

自由摄影:广阔的感知空间

2015年,王翮做出了一个重大的职业选择——离开报社的体制,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创作者。这一决定不仅意味着他在创作上拥有了更多的自由与空间,也代表着他将以更加洒脱和独立的姿态去感知和记录这个社会。

自由摄影师的身份,让王翮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直觉,去探索那些未被充分报道的故事,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

在这个过程中,王翮的摄影作品更加多元与丰富,他的视野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新闻报道领域。王翮尝试了更多类型的摄影项目,用镜头去讲述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

王翮的转型,无疑是对自己摄影生涯的一次重要挑战与突破。但正是这样的挑战与突破,让他得以在摄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更加成熟与深刻的作品去影响和感动更多的人。

2019年10月21日,军运会女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斯洛文尼亚选手在泳池中劈波斩浪。

科技新时期:转型发展的抉择

谈及摄影行业当前的现状,王翮认为:“数字化AI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传统的传播方式。旧有的读图时代被打破,可视化进入井喷。阅读习惯被碎片化,受众思维被稀释。人们仿佛进入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职业摄影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挑战,一些摄影师选择了转型,他们或投身于视频创作领域,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形式拓展自己的创作空间;或跨界到其他相关行业,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也有许多摄影师选择坚守在摄影这片热土上,他们深知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其核心价值在于记录真实、传递情感,对于新技术保持了审慎的态度。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卧式冰球,韩国队教练安慰伤心的队员。

摄影行业内的图片社规则更加严苛,杜绝一切原创Al生成的摄影作品,甚至连最新做图软件新增AI内容也禁止使用。这一规则有助于维护商业图片专业性,从而保证原创真实性。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摄影师对科技产品的运用。

这便促使摄影师做出自己的抉择——对于摄影师而言,如何在保持传统摄影精神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拥抱新技术,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一方面,他们需要坚守原创真实性的底线,维护摄影作品的纯粹与深度;另一方面,也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利用科技产品为作品增添新的元素与活力。王翮认为,这种平衡与创新的能力,将成为未来摄影师在数字化时代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面对时代提出的挑战,王翮选择将工作内容向体育赛事摄影倾斜。早在刚参加工作之初,王翮就已涉足体育摄影。当时的王翮只将体育摄影作为个人爱好,没想到在日后成为了自己职业发展的新天地。从2019年起至今,王翮作为官方摄影师之一分别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军运会、北京冬残奥会、成都大运会和杭州亚运会及亚残会等大型运动会,以及多届武汉网球公开赛。

2023年亚运会花样游泳比赛中日本选手被抛出水面瞬间。

2023年,首届斯诺克武汉公开赛举办,无数国际知名选手在此汇聚,同场竞技,王翮作为摄影师见证了这场盛大的赛事:“这项赛事对武汉知名度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希望湖北省内有更多城市能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在未来,王翮将继续在体育摄影的职业道路上前行。

无论未来千变万化,对于摄影的热爱与执着将是王翮终身的不变的课题。

王翮艺术简历

1985年出生于湖北,曾就职于武汉媒体,2015成为独立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第九、十届中摄协代表大会湖北代表;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初选评委;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曾获第八届华赛非突发类组照银奖、第十届华赛自然环保类单幅金奖;2013年佳能十佳摄影师;多次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项;第75届POYi全球年度新闻图片专题类铜奖。近几年专注于体育摄影。参加了2022北京冬残奥、2024年成都大运会、2024年杭州亚运会及亚残会的拍摄。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专访 | 王翮:摄影是终身的课题

发表时间:2025-03-31 来源:文学艺术院 作者:曹鑫池

新锐·王翮

独立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初选评委。曾获第八届华赛非突发类组照银奖、第十届华赛自然环保类单幅金奖、2013年佳能十佳摄影师、第75届POYi全球年度新闻图片专题类铜奖,多次获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

2020年,《天使日记》在武汉琴台剧院上演,剧末艺术强光打在护士“兰之念”身上。

结缘摄影:现实感的底色

在信息传播主要依赖纸媒的时代,摄影不仅是记录现实的工具,更是传递情感、引发社会思考的重要桥梁。能拥有一台相机用自己的视角记录社会的点滴,对于20岁出头的王翮来说充满了无限诱惑。

彼时占据摄影界主导的还是经典纪实摄影,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翮接触到了纪录片《战地摄影师》,这部以“战地摄影师”为主体的电影,无疑为王翮这样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摄影背后的力量与责任。詹姆斯·纳切威的作品不仅仅是美的展现,更是对人性、战争、灾难等深刻议题的直面与反思,其现实感极强的叙事手法深深打动了王翮。摄影师不畏艰难、追求真相的精神,深深激励了王翮,也塑造了他未来职业生涯的底色。

2010年11月24日,广州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即将发枪,刘翔蓄势待发。

职业生涯:成熟的观察视角

2007年的年初,22岁的王翮幸运的加入了武汉晚报,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对王翮而言,这是梦想照进现实的开始。

从此,王翮得以将镜头对准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平凡生活中捕捉不平凡的故事,用影像记录时代的变迁与人心的温度。在这个过程中,王翮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摄影技艺,更重要的是,他学会了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同理心。

王翮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对新闻事件的深刻记录以及对人性光辉不懈追求的厚重历程。从汶川地震的震撼与悲痛,到北京奥运会鸟巢上空绚丽焰火的辉煌,再到舟曲泥石流的肆虐与城市内涝中人性温暖的闪耀,每一次的新闻报道都是对他摄影技艺、情感深度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磨砺与升华。

在这些重大事件面前,王翮的镜头不仅捕捉了灾难的无情与破坏,更聚焦了人性中的坚韧、互助与希望。他的照片,成为了时代记忆的见证,也让无数人看后心生共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强。

2018年4月12日,亚洲羽毛球锦标赛,马来西亚选手李宗伟在比赛中。

自由摄影:广阔的感知空间

2015年,王翮做出了一个重大的职业选择——离开报社的体制,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创作者。这一决定不仅意味着他在创作上拥有了更多的自由与空间,也代表着他将以更加洒脱和独立的姿态去感知和记录这个社会。

自由摄影师的身份,让王翮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直觉,去探索那些未被充分报道的故事,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瞬间。

在这个过程中,王翮的摄影作品更加多元与丰富,他的视野也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新闻报道领域。王翮尝试了更多类型的摄影项目,用镜头去讲述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

王翮的转型,无疑是对自己摄影生涯的一次重要挑战与突破。但正是这样的挑战与突破,让他得以在摄影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更加成熟与深刻的作品去影响和感动更多的人。

2019年10月21日,军运会女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斯洛文尼亚选手在泳池中劈波斩浪。

科技新时期:转型发展的抉择

谈及摄影行业当前的现状,王翮认为:“数字化AI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传统的传播方式。旧有的读图时代被打破,可视化进入井喷。阅读习惯被碎片化,受众思维被稀释。人们仿佛进入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职业摄影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挑战,一些摄影师选择了转型,他们或投身于视频创作领域,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形式拓展自己的创作空间;或跨界到其他相关行业,如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以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然而,也有许多摄影师选择坚守在摄影这片热土上,他们深知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其核心价值在于记录真实、传递情感,对于新技术保持了审慎的态度。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卧式冰球,韩国队教练安慰伤心的队员。

摄影行业内的图片社规则更加严苛,杜绝一切原创Al生成的摄影作品,甚至连最新做图软件新增AI内容也禁止使用。这一规则有助于维护商业图片专业性,从而保证原创真实性。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摄影师对科技产品的运用。

这便促使摄影师做出自己的抉择——对于摄影师而言,如何在保持传统摄影精神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拥抱新技术,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一方面,他们需要坚守原创真实性的底线,维护摄影作品的纯粹与深度;另一方面,也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利用科技产品为作品增添新的元素与活力。王翮认为,这种平衡与创新的能力,将成为未来摄影师在数字化时代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面对时代提出的挑战,王翮选择将工作内容向体育赛事摄影倾斜。早在刚参加工作之初,王翮就已涉足体育摄影。当时的王翮只将体育摄影作为个人爱好,没想到在日后成为了自己职业发展的新天地。从2019年起至今,王翮作为官方摄影师之一分别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军运会、北京冬残奥会、成都大运会和杭州亚运会及亚残会等大型运动会,以及多届武汉网球公开赛。

2023年亚运会花样游泳比赛中日本选手被抛出水面瞬间。

2023年,首届斯诺克武汉公开赛举办,无数国际知名选手在此汇聚,同场竞技,王翮作为摄影师见证了这场盛大的赛事:“这项赛事对武汉知名度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希望湖北省内有更多城市能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在未来,王翮将继续在体育摄影的职业道路上前行。

无论未来千变万化,对于摄影的热爱与执着将是王翮终身的不变的课题。

王翮艺术简历

1985年出生于湖北,曾就职于武汉媒体,2015成为独立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第九、十届中摄协代表大会湖北代表;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初选评委;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

曾获第八届华赛非突发类组照银奖、第十届华赛自然环保类单幅金奖;2013年佳能十佳摄影师;多次获得中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项;第75届POYi全球年度新闻图片专题类铜奖。近几年专注于体育摄影。参加了2022北京冬残奥、2024年成都大运会、2024年杭州亚运会及亚残会的拍摄。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