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庄威
哲学博士,师从邓晓芒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现为湖北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法哲学、现象学。代表性论著有《散漫的严格:一种私人现象学的形成》《胡塞尔哲学中的意义问题研究》。
与一辆“火车”的偶遇
在一个普通到没有留下痕迹的一天,还在编辑出版系念书的庄威在资料室中随意地翻看着一本八十年代的诗集。
“……于是,火车就在犹如巨峰起伏的暴风雪的裹挟下沿着月台呼啸而去。”当这个句子出现在眼前的那一刻,20岁的庄威感到自己的心被击中了。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之诗《火车站》中的火车,挟哲学之思开进了年轻的庄威的心。尽管多年以后具体的词句早已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但当时的诗歌以一种难以言状的魔力将庄威吸引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诗歌的指引下,庄威开始研习文学理论,“这一看,完了,文学理论里面全是哲学。”庄威从此扑向了哲学,并一去不复返,读研、读博、工作,哲学最终成为了庄威终身的伴侣。
从诗歌王国中开出的火车,最终载着庄威抵达了一个哲学世界。生命中的每一次偶遇都可能蕴藏着改变命运的力量。它教会人们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勇于探索那些遭遇到的繁难,因为正是这些不经意的瞬间,往往能够引领人走向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自我发现。
《散漫的严格:一种私人现象学的形成》庄威著
“哲学与世间一切有关”
“文学是鲜活的,哲学相对来说理论思考要多一些,但两者是相通的,并且彼此需要。”
谈及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从文学作品出发走上了哲学之路的庄威认为,尽管学科上文学与哲学是分开的,但从内在理念上来讲,二者始终是交融的。
譬如中国文论经典《文心雕龙·原道篇》便包含着形而上的哲学命题。《原道篇》中的“文”,实质上是一个超出了文学内涵的哲学概念。
而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过往法国许多知名的哲学家:卢梭、萨特等,其本身在文学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一个优秀的法国哲学家一定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除了文学以外,哲学与别的学科也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是对所有事物的观照。所以它与文学、科学产生联系是必然的。”庄威认为,哲学的使命是对真的关注,最终是对人类命运的观照。在学科分类越来越精细化的时代,哲学始终是从整体上对世间一切的把握,与世间一切都有瓜葛。
《胡塞尔哲学中的意义问题研究》庄威著
哲学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
庄威的老师邓晓芒教授有一个观点:“用个人体验来做哲学。”庄威十分认同,并将其贯彻到了自己的研究和生活中。
“首先,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触发哲学的灵感。”庄威结合自身经历,认为如同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产生思考、迸发灵感,从而与哲学产生碰撞一般,生活中的任何时刻都可能激发人们的哲思。
与此同时,哲学的思想也影响着人们对待生活的感知。“在我们跟人相处,同事、伴侣,又或者是和制度、和现实相处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这个时候就会引发人的思考,我们该如何生活、如何做。譬如一个人读懂了康德的哲学理论思想,当他在生活中遇见事情时,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从而更理性地去看待问题。由此哲学与生活便产生了互动和交融。”由此,庄威总结道,哲学的思考既来自于书本中前人的思考痕迹,也来自于书本之外的生活,来自于私人的情感体验。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体悟。
当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也可以看到,在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以哲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看似逐渐黯淡,但实际上却始终为人类的发展把控着方向,人文学科看似不如科学技术那样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或改变生活方式,但它们在引导人类思考、确立价值观念、维护道德伦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庄威论文《情感的语言映射:论罗兰·巴特的情感现象学》发表于(《文艺研究》2023年第8期
“比如说现在AI技术是一个热门,很多人都向着这个热点奔,就很容易找不着北。这个时候就需要哲学等人文学科在时代潮流中为大家提供一个基本的、笃定的大方向,告诉人们人类最普遍的道理与规则。”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思考技术发展的目的和意义,评估技术对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福祉。
在内卷的时代,哲学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人格上的“保障”,当大多数人都在以经济等标准衡量人的价值时,哲学始终提醒人们去看到人格上的平等与尊重,从而使人们无所畏惧,尽管这一理想境界现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首先要相信这一点,从改变自身的思想做起,行动起来,距离理想就会更近一些。”
不管世界如何发展,哲学总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总归会有一些年轻人出于种种“偶然”来到哲学的世界,并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哲学的研究者们都应该能够结合自身的体验思考一些普遍性、时代性的问题。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庄威认为,哲学研究不能故步自封,应该想办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哲学到底思考的是什么,并且思考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从而理解当下,理解他人,朝向幸福。
庄威艺术简历
1982年出生,博士,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师从邓晓芒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研究方向为德法哲学、现象学、美学,对胡塞尔现象学、罗兰·巴特、雅克·德里达有较深入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
代表性论著有《散漫的严格:一种私人现象学的形成》(2014)、《胡塞尔哲学中的意义问题研究》(2016),代表性论文有《论康德美学中的“共通感”思想:兼及中国思想中“情”的问题》(《文艺研究》2019年第6期)、《情感的语言映射:论罗兰·巴特的情感现象学》(《文艺研究》2023年第8期)。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3-31 来源:文学艺术院 作者:曹鑫池
名家·庄威
哲学博士,师从邓晓芒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现为湖北大学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法哲学、现象学。代表性论著有《散漫的严格:一种私人现象学的形成》《胡塞尔哲学中的意义问题研究》。
与一辆“火车”的偶遇
在一个普通到没有留下痕迹的一天,还在编辑出版系念书的庄威在资料室中随意地翻看着一本八十年代的诗集。
“……于是,火车就在犹如巨峰起伏的暴风雪的裹挟下沿着月台呼啸而去。”当这个句子出现在眼前的那一刻,20岁的庄威感到自己的心被击中了。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之诗《火车站》中的火车,挟哲学之思开进了年轻的庄威的心。尽管多年以后具体的词句早已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但当时的诗歌以一种难以言状的魔力将庄威吸引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诗歌的指引下,庄威开始研习文学理论,“这一看,完了,文学理论里面全是哲学。”庄威从此扑向了哲学,并一去不复返,读研、读博、工作,哲学最终成为了庄威终身的伴侣。
从诗歌王国中开出的火车,最终载着庄威抵达了一个哲学世界。生命中的每一次偶遇都可能蕴藏着改变命运的力量。它教会人们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勇于探索那些遭遇到的繁难,因为正是这些不经意的瞬间,往往能够引领人走向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自我发现。
《散漫的严格:一种私人现象学的形成》庄威著
“哲学与世间一切有关”
“文学是鲜活的,哲学相对来说理论思考要多一些,但两者是相通的,并且彼此需要。”
谈及文学与哲学的关系,从文学作品出发走上了哲学之路的庄威认为,尽管学科上文学与哲学是分开的,但从内在理念上来讲,二者始终是交融的。
譬如中国文论经典《文心雕龙·原道篇》便包含着形而上的哲学命题。《原道篇》中的“文”,实质上是一个超出了文学内涵的哲学概念。
而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讲,过往法国许多知名的哲学家:卢梭、萨特等,其本身在文学领域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一个优秀的法国哲学家一定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除了文学以外,哲学与别的学科也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哲学是对所有事物的观照。所以它与文学、科学产生联系是必然的。”庄威认为,哲学的使命是对真的关注,最终是对人类命运的观照。在学科分类越来越精细化的时代,哲学始终是从整体上对世间一切的把握,与世间一切都有瓜葛。
《胡塞尔哲学中的意义问题研究》庄威著
哲学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
庄威的老师邓晓芒教授有一个观点:“用个人体验来做哲学。”庄威十分认同,并将其贯彻到了自己的研究和生活中。
“首先,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触发哲学的灵感。”庄威结合自身经历,认为如同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产生思考、迸发灵感,从而与哲学产生碰撞一般,生活中的任何时刻都可能激发人们的哲思。
与此同时,哲学的思想也影响着人们对待生活的感知。“在我们跟人相处,同事、伴侣,又或者是和制度、和现实相处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这个时候就会引发人的思考,我们该如何生活、如何做。譬如一个人读懂了康德的哲学理论思想,当他在生活中遇见事情时,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从而更理性地去看待问题。由此哲学与生活便产生了互动和交融。”由此,庄威总结道,哲学的思考既来自于书本中前人的思考痕迹,也来自于书本之外的生活,来自于私人的情感体验。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体悟。
当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也可以看到,在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以哲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看似逐渐黯淡,但实际上却始终为人类的发展把控着方向,人文学科看似不如科学技术那样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或改变生活方式,但它们在引导人类思考、确立价值观念、维护道德伦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庄威论文《情感的语言映射:论罗兰·巴特的情感现象学》发表于(《文艺研究》2023年第8期
“比如说现在AI技术是一个热门,很多人都向着这个热点奔,就很容易找不着北。这个时候就需要哲学等人文学科在时代潮流中为大家提供一个基本的、笃定的大方向,告诉人们人类最普遍的道理与规则。”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思考技术发展的目的和意义,评估技术对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福祉。
在内卷的时代,哲学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人格上的“保障”,当大多数人都在以经济等标准衡量人的价值时,哲学始终提醒人们去看到人格上的平等与尊重,从而使人们无所畏惧,尽管这一理想境界现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首先要相信这一点,从改变自身的思想做起,行动起来,距离理想就会更近一些。”
不管世界如何发展,哲学总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总归会有一些年轻人出于种种“偶然”来到哲学的世界,并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哲学的研究者们都应该能够结合自身的体验思考一些普遍性、时代性的问题。
谈及对未来的规划,庄威认为,哲学研究不能故步自封,应该想办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哲学到底思考的是什么,并且思考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从而理解当下,理解他人,朝向幸福。
庄威艺术简历
1982年出生,博士,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师从邓晓芒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研究方向为德法哲学、现象学、美学,对胡塞尔现象学、罗兰·巴特、雅克·德里达有较深入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
代表性论著有《散漫的严格:一种私人现象学的形成》(2014)、《胡塞尔哲学中的意义问题研究》(2016),代表性论文有《论康德美学中的“共通感”思想:兼及中国思想中“情”的问题》(《文艺研究》2019年第6期)、《情感的语言映射:论罗兰·巴特的情感现象学》(《文艺研究》2023年第8期)。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