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美术 音乐 曲艺 摄影 舞蹈 民间文艺 书法 电影 杂技 电视 文艺评论

【省舞协】“第三期荆楚舞蹈人才培英计划”成果展演

发布时间: 2025-03-31 来源: 省舞协 作者: 文字/第三期培英学员 图片/钟镇威 [关闭窗口]

WechatIMG524.jpeg

2025年3月27日,“第三期荆楚舞蹈人才培英计划”成果展演在湖北省黄石市水上莲花大剧院举行。此项目是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是湖北省文联、湖北省舞协构筑舞蹈人才建设高地的重要工程。项目秉持“传承荆楚文化、培育新时代舞者”的宗旨,以学用结合的形式,持续深化我省舞蹈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梯队建设,期望推出更多优秀的青年舞蹈人才和舞蹈作品,展现湖北舞蹈的新气象、新风貌。

第三期入选的20名舞蹈培英人才,于2024年7月深入潜江、仙桃、天门、孝感等地,开展了为期十天的田野采风、非遗研习、访谈交流等活动。他们与民间艺人对话,向非遗传承人求教,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在现实生活中收获力量。本次展演共推出18部原创作品,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非遗元素与现代编舞理念相结合,展现了青年舞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创新探索的蓬勃活力。

《凤凰灯》 

编导:肖杰予 

参演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作品简介

该作品为湖北汉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灵感源于国家级非遗项目“郧阳凤凰灯舞”,这是流传于湖北郧县(现十堰市郧阳区)的一种传统花灯舞蹈形式,民间俗称“玩凤凰”,这种富有吉祥幸福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承载着一代代民间艺人们的传承之心。

《鸟虫书》

编导:刘佳 王子卿

参演单位: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作品简介

该作品以肢体语言展现楚越之地独特的金文美术字体——鸟虫书。传递其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楚文化精神,借艺术形式表达历史文化魅力,体悟中华文明审美,探索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的交融及深层表达。


《武亦舞》 

编导:吴丽娜 

参演单位:中国电信武汉艺术团

作品简介

以袖为剑,绸化为拳,刚柔并济,英姿飒爽。《武亦舞》将传统武术的雄浑劲道与水袖艺术的灵动飘逸相融,重塑当代巾帼形象。在袖影翻飞的意象空间里,勾勒出中华武道中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



《以终为始》

编导:曾希卓 

参演单位: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作品简介

2024年7月19日凌晨5点的湖北潜江,天空慢慢从深蓝渐变为橙黄,这是我在采风期间看到的日出。多少年来,太阳沿着轨道周而复始地运行,人类则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看到此景,我的脑海里浮现这样一句话:只要太阳照常升起,每天都是新的开始。在这个节目里,舞者身体每一次的蜷曲与舒展,试探与支撑,象征着一次生命循环的探索之旅。结束并非终结,而是另一个新生的起始。


《长江的微笑》 

编导:李然 李宇佳 唐金羚 

参演单位: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湖北省艺术学校

作品简介

江水悠悠,江风习习,江豚在长江已生活10万余年,它嘴角上翘,自带纯真的微笑。但这微笑背后却尽是悲伤与呐喊,因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江豚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挤压和污染,这可爱的长江精灵已濒临灭绝。令人欣慰的是,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栖息地保护、生态修复等举措的综合开展实施,一切在慢慢改变,江豚也逐渐回归,她们又露出了笑脸,她们在回家的路上。本作品以江豚为创作题材,传递出人对生命的思考,对万物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敬畏,表达了人豚共融共生的美好夙愿。

《楚烛丽影》

编导:刘昱婷

参演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作品简介

爱国诗人屈原于《楚辞·招魂》中写下“兰膏明烛,华镫错些”,寥寥数语勾勒出烛火的光明美好。舞蹈作品以战国文物《人擎铜灯》为灵感,通过寻灯、组灯、燃灯、人灯合体四段,诠释“照亮人类前路,点亮华夏文明”的主题,让文物“活”起来。


《凌云武当》

编导:刘巍

参演单位:中国电信武汉艺术团

作品简介

剑影纵横,似破武当云雾;身姿辗转,如融天地山川。作品《凌云武当》灵感来自源远流长的武当道家文化和传统武术。通过现代的创编手法和男子群舞的表演形式,将古典舞、太极、武当剑术相融合,展现武术与舞蹈结合的力与美。作品以“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为主线,在刚劲剑影与圆融气韵的交织中,勾勒出武当武者“以剑问道”的精神境界。


《在远方……》

编导:高峰

参演单位: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作品简介

生命就像一条神秘未知的河,它永恒且自由的流动着…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时常会面临两难的抉择:

他乡…虽繁华,却难以容纳我们的灵魂;

故乡…虽温暖,却安置不了我们的肉身。

正是自己心中这份对远方的向往与追求,我也将勇敢地踏上征途,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又一秋》

编导:康怡 常周烁子

参演单位:武汉市艺术学校 

作品简介

枫叶,在斑斓光影间演绎其从枝头到飘落的一生。它们于四季更迭中辗转,即便在肃杀的凛冽寒风里,依然明艳似火,毫无惧色。每一片枫叶都以坚韧不拔的姿态,于困境中执着坚守,传递生生不息的力量。


《他她它》

编导:莫龙

参演单位: 武汉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作品简介

田埂上,风轻唱;

稻草人,守希望;

锄起落,土生香;

汗滋梦,稻麦长;

人作伴,守时光;

爱生根,岁月长。


《卡普》

编导: 李思维 黄涌天 

参演单位: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作品简介

“毕兹biu爹惹闊太 卡普它列卡普卒”译为土家女子多灵巧,锦绣挑出七彩花。作品形态以土家族女子身着五色西兰卡普盛装,通过队形变化交织,以人体作为引线,通过绕线、纺线、织线、穿线等变化绘制出一副西兰卡普画卷,土家族女孩儿们通过曼妙的舞姿穿针引线用勤和的智慧编织出五彩斑斓的西兰卡普图案,坠落在服饰背后的西兰卡普织线寓意着西兰卡普的工艺制作与文化精神将会一直延续。


《守护》

编导:王莹

参演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作品简介

本作品灵感源于真实案例,在前期调查研究中发现60%的霸凌事件发生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当其他孩子在父母陪伴下快乐起舞时,留守的儿童始终被无形的阴影笼罩。通过光影交错的舞台设计与充满张力的肢体表达,将留守儿童遭遇校园霸凌的真实困境搬上舞台,以艺术的形式向社会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



《龙裔龙魂》

编导:王彦茹 陈曦 曾逊倪 

参演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作品简介

吾心中之华夏,乃神明所钟之地,荆楚毓秀,人文荟萃。

作品采风于湖北恩施咸丰地区,用传统非遗“板凳龙”的舞台再创造形式,去表达中华民族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龙”文化。在原汁原味的“舞宝”“宝戏龙”等民间形态上挖掘地方特色的舞蹈语汇,赋予了道具“板凳”“龙珠”以新的意味,并在此基础上突出“龙”的舞蹈形象。炎黄子孙皆为“龙之裔”,芸芸众生传递“龙之魂”。舞龙为凝聚、更为苍生,将自强不息、勇于攀登的这份光耀绵延不绝。


《春蘭》

编导: 梁思思  黄雅璇 

参演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作品简介

作品取材自苏轼诗句“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兰”于中国人而言,独有一番语境。本作品以兰为题,取兰之形,存兰之意,承古人之风,动作简练,意境通达。选用女子独舞题材,以女性身韵之美展现兰之姿态,以“手”为花,“袖”为叶,“裙”为根,将兰花在风中摇曳的柔美与坚韧呈现于眼前。


《铜镜·今夕》

编导:高晋 朱立凤 韩晶 

参演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作品简介

作品以古楚铜镜为创作灵感,镜子不仅是照形取影的器具,更象征着“鉴”。正如古语所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舞为“镜”、为“鉴”,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匠心探索与敬畏之情,更是对新时代精神力量的有力体现与追求。

《章华·月祈》

编导:洪涛 

参演单位:武汉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作品简介

作品《章华·月祈》以楚国公主芈月远嫁秦国为历史蓝本,通过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深度挖掘并呈现人物内心深处那份孤独和无助,以及炽热而深沉的思乡情感。让我们跟随芈月一同回到她的故乡,重温那片土地,祈福国泰民安。


《界碑》

编导:陈晓鹏 

参演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作品简介

该作品取材于雪域昆仑之巅的戍边壮歌,以喀喇昆仑山脉的巍峨界碑为精神图腾,通过舞蹈语汇再现边防官兵“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忠勇担当。在海拔五千多米的生命禁区,舞者以极具雕塑感的肢体造型,刻画出戍边人与界碑共同构成的钢铁长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他们,就是祖国的界碑;他们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


《归途》

编导: 叶翔 张盛亚

参演单位:湖北省土家族(五峰)歌舞剧团

作品简介

以中国撤侨行动为原型,将目光聚焦于异国危机中的华侨群体。借舞蹈展现华侨在困境中的顽强,以及他们对祖国的深深信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彰显祖国的担当与力量。通过先锋性的身体叙事,把家国情怀与人性探索相融合,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省舞协】“第三期荆楚舞蹈人才培英计划”成果展演

发表时间:2025-03-31 来源:省舞协 作者:文字/第三期培英学员 图片/钟镇威

WechatIMG524.jpeg

2025年3月27日,“第三期荆楚舞蹈人才培英计划”成果展演在湖北省黄石市水上莲花大剧院举行。此项目是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是湖北省文联、湖北省舞协构筑舞蹈人才建设高地的重要工程。项目秉持“传承荆楚文化、培育新时代舞者”的宗旨,以学用结合的形式,持续深化我省舞蹈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梯队建设,期望推出更多优秀的青年舞蹈人才和舞蹈作品,展现湖北舞蹈的新气象、新风貌。

第三期入选的20名舞蹈培英人才,于2024年7月深入潜江、仙桃、天门、孝感等地,开展了为期十天的田野采风、非遗研习、访谈交流等活动。他们与民间艺人对话,向非遗传承人求教,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在现实生活中收获力量。本次展演共推出18部原创作品,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将非遗元素与现代编舞理念相结合,展现了青年舞者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创新探索的蓬勃活力。

《凤凰灯》 

编导:肖杰予 

参演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作品简介

该作品为湖北汉族民间舞蹈,作品创作灵感源于国家级非遗项目“郧阳凤凰灯舞”,这是流传于湖北郧县(现十堰市郧阳区)的一种传统花灯舞蹈形式,民间俗称“玩凤凰”,这种富有吉祥幸福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承载着一代代民间艺人们的传承之心。

《鸟虫书》

编导:刘佳 王子卿

参演单位: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作品简介

该作品以肢体语言展现楚越之地独特的金文美术字体——鸟虫书。传递其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楚文化精神,借艺术形式表达历史文化魅力,体悟中华文明审美,探索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的交融及深层表达。


《武亦舞》 

编导:吴丽娜 

参演单位:中国电信武汉艺术团

作品简介

以袖为剑,绸化为拳,刚柔并济,英姿飒爽。《武亦舞》将传统武术的雄浑劲道与水袖艺术的灵动飘逸相融,重塑当代巾帼形象。在袖影翻飞的意象空间里,勾勒出中华武道中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



《以终为始》

编导:曾希卓 

参演单位:华中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作品简介

2024年7月19日凌晨5点的湖北潜江,天空慢慢从深蓝渐变为橙黄,这是我在采风期间看到的日出。多少年来,太阳沿着轨道周而复始地运行,人类则延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看到此景,我的脑海里浮现这样一句话:只要太阳照常升起,每天都是新的开始。在这个节目里,舞者身体每一次的蜷曲与舒展,试探与支撑,象征着一次生命循环的探索之旅。结束并非终结,而是另一个新生的起始。


《长江的微笑》 

编导:李然 李宇佳 唐金羚 

参演单位:湖北艺术职业学院  湖北省艺术学校

作品简介

江水悠悠,江风习习,江豚在长江已生活10万余年,它嘴角上翘,自带纯真的微笑。但这微笑背后却尽是悲伤与呐喊,因为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江豚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挤压和污染,这可爱的长江精灵已濒临灭绝。令人欣慰的是,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栖息地保护、生态修复等举措的综合开展实施,一切在慢慢改变,江豚也逐渐回归,她们又露出了笑脸,她们在回家的路上。本作品以江豚为创作题材,传递出人对生命的思考,对万物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敬畏,表达了人豚共融共生的美好夙愿。

《楚烛丽影》

编导:刘昱婷

参演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作品简介

爱国诗人屈原于《楚辞·招魂》中写下“兰膏明烛,华镫错些”,寥寥数语勾勒出烛火的光明美好。舞蹈作品以战国文物《人擎铜灯》为灵感,通过寻灯、组灯、燃灯、人灯合体四段,诠释“照亮人类前路,点亮华夏文明”的主题,让文物“活”起来。


《凌云武当》

编导:刘巍

参演单位:中国电信武汉艺术团

作品简介

剑影纵横,似破武当云雾;身姿辗转,如融天地山川。作品《凌云武当》灵感来自源远流长的武当道家文化和传统武术。通过现代的创编手法和男子群舞的表演形式,将古典舞、太极、武当剑术相融合,展现武术与舞蹈结合的力与美。作品以“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为主线,在刚劲剑影与圆融气韵的交织中,勾勒出武当武者“以剑问道”的精神境界。


《在远方……》

编导:高峰

参演单位:湖北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作品简介

生命就像一条神秘未知的河,它永恒且自由的流动着…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时常会面临两难的抉择:

他乡…虽繁华,却难以容纳我们的灵魂;

故乡…虽温暖,却安置不了我们的肉身。

正是自己心中这份对远方的向往与追求,我也将勇敢地踏上征途,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又一秋》

编导:康怡 常周烁子

参演单位:武汉市艺术学校 

作品简介

枫叶,在斑斓光影间演绎其从枝头到飘落的一生。它们于四季更迭中辗转,即便在肃杀的凛冽寒风里,依然明艳似火,毫无惧色。每一片枫叶都以坚韧不拔的姿态,于困境中执着坚守,传递生生不息的力量。


《他她它》

编导:莫龙

参演单位: 武汉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作品简介

田埂上,风轻唱;

稻草人,守希望;

锄起落,土生香;

汗滋梦,稻麦长;

人作伴,守时光;

爱生根,岁月长。


《卡普》

编导: 李思维 黄涌天 

参演单位: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作品简介

“毕兹biu爹惹闊太 卡普它列卡普卒”译为土家女子多灵巧,锦绣挑出七彩花。作品形态以土家族女子身着五色西兰卡普盛装,通过队形变化交织,以人体作为引线,通过绕线、纺线、织线、穿线等变化绘制出一副西兰卡普画卷,土家族女孩儿们通过曼妙的舞姿穿针引线用勤和的智慧编织出五彩斑斓的西兰卡普图案,坠落在服饰背后的西兰卡普织线寓意着西兰卡普的工艺制作与文化精神将会一直延续。


《守护》

编导:王莹

参演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作品简介

本作品灵感源于真实案例,在前期调查研究中发现60%的霸凌事件发生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当其他孩子在父母陪伴下快乐起舞时,留守的儿童始终被无形的阴影笼罩。通过光影交错的舞台设计与充满张力的肢体表达,将留守儿童遭遇校园霸凌的真实困境搬上舞台,以艺术的形式向社会发出振聋发聩的警示。



《龙裔龙魂》

编导:王彦茹 陈曦 曾逊倪 

参演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作品简介

吾心中之华夏,乃神明所钟之地,荆楚毓秀,人文荟萃。

作品采风于湖北恩施咸丰地区,用传统非遗“板凳龙”的舞台再创造形式,去表达中华民族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龙”文化。在原汁原味的“舞宝”“宝戏龙”等民间形态上挖掘地方特色的舞蹈语汇,赋予了道具“板凳”“龙珠”以新的意味,并在此基础上突出“龙”的舞蹈形象。炎黄子孙皆为“龙之裔”,芸芸众生传递“龙之魂”。舞龙为凝聚、更为苍生,将自强不息、勇于攀登的这份光耀绵延不绝。


《春蘭》

编导: 梁思思  黄雅璇 

参演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作品简介

作品取材自苏轼诗句“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兰”于中国人而言,独有一番语境。本作品以兰为题,取兰之形,存兰之意,承古人之风,动作简练,意境通达。选用女子独舞题材,以女性身韵之美展现兰之姿态,以“手”为花,“袖”为叶,“裙”为根,将兰花在风中摇曳的柔美与坚韧呈现于眼前。


《铜镜·今夕》

编导:高晋 朱立凤 韩晶 

参演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作品简介

作品以古楚铜镜为创作灵感,镜子不仅是照形取影的器具,更象征着“鉴”。正如古语所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舞为“镜”、为“鉴”,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匠心探索与敬畏之情,更是对新时代精神力量的有力体现与追求。

《章华·月祈》

编导:洪涛 

参演单位:武汉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作品简介

作品《章华·月祈》以楚国公主芈月远嫁秦国为历史蓝本,通过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深度挖掘并呈现人物内心深处那份孤独和无助,以及炽热而深沉的思乡情感。让我们跟随芈月一同回到她的故乡,重温那片土地,祈福国泰民安。


《界碑》

编导:陈晓鹏 

参演单位: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作品简介

该作品取材于雪域昆仑之巅的戍边壮歌,以喀喇昆仑山脉的巍峨界碑为精神图腾,通过舞蹈语汇再现边防官兵“宁将鲜血流尽,不失国土一寸”的忠勇担当。在海拔五千多米的生命禁区,舞者以极具雕塑感的肢体造型,刻画出戍边人与界碑共同构成的钢铁长城。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他们,就是祖国的界碑;他们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


《归途》

编导: 叶翔 张盛亚

参演单位:湖北省土家族(五峰)歌舞剧团

作品简介

以中国撤侨行动为原型,将目光聚焦于异国危机中的华侨群体。借舞蹈展现华侨在困境中的顽强,以及他们对祖国的深深信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彰显祖国的担当与力量。通过先锋性的身体叙事,把家国情怀与人性探索相融合,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