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杨达
2017年创办L.A.P.画廊,2022年创办武汉影像艺术中心。常年在中东、南亚、东南亚、远东以及中亚地区驻地拍摄,至今到访超50个国家。曾入围2018美国普利策Miel基金奖,获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2017美国国际摄影师联盟主席奖、寻找中国青年马格南摄影师奖等多个奖项。
摄影,可以说是“以光线绘图”。而摄影家的能力则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对于摄影师杨达来说,摄影的过程不仅是在光影交错的世界里,用镜头作为画笔,以光线为墨,去捕捉那些永恒的瞬间,更是一个用脚步丈量世界和生命的过程。蜿蜒曲折的湄公河、潮湿闷热的东南亚小城、动荡神秘的中东沙漠……都是他目之所及,心之所向。
选自《东时区》系列
摄影是一条不曾怀疑过的生命之路
2012年,刚高考完的杨达第一次拿起了相机,从此便一直形影不离。开创个人事业的人在提及为什么开始时,往往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或是戏剧性的结缘,或是一直以来的夙愿。但杨达对于这部分经历的描述有些轻描淡写:“就是一接触就十分喜欢。”仿佛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宿命,命运已经写好了剧本,人物和事件都无需波折地推进。
选自《东时区》系列
摄影,并不是传统观念中最好的职业选择。而杨达的摄影关注所在,更是为自己的职业增添了几分危险与不安。由于拍摄题材的特殊性,杨达常年辗转于中东、东南亚、中亚各地,风餐露宿是常态,还要面临各种突发状况与始料未及的危险。但当被问到面对种种艰难与危险时,是否怀疑过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杨达毫不迟疑地说:“从来没有。”
选自《东时区》系列
2015年,22岁的杨达获得了“寻找中国青年玛格南摄影师奖”。年轻的杨达,凭借对摄影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成功站在了摄影界的聚光灯下。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才华的认可,更是对他所代表的年轻一代摄影力量的肯定。
随着奖项的获得,一系列正向循环效应开始显现。杨达的作品开始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他的创作理念、拍摄手法以及对于社会、人性的独特见解,通过媒体和网络的传播,触动了更多人的心灵。这种关注度和认可度的提升,无疑为杨达带来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合作资源,使得他能够有机会拍摄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
选自《湄公河》系列
同时,这份荣誉也成为了杨达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面对社会的认可和期待,他更坚定了自己在摄影道路上继续探索、创新的决心,开始更加深入思考摄影的意义和价值,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捕捉和呈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杨达的摄影技艺不断精进,创作视野不断拓宽,个人风格也日益鲜明。
摄影是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在杨达的世界里,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一场深刻的心灵之旅。摄影是一种独特而有力的语言,通过这扇窗,他能自由地表达自我、深刻地理解世界。镜头,成为他内心情感与外界连接的桥梁,让每一次的快门按下都成为一次与世界的触碰和对话。
选自《西时区》系列
摄影师应当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用镜头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却意义非凡的画面。在杨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美的无尽追求。这些图像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上的共鸣,它们触动着每一个观者的心弦,让人在静默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和美感。
杨达认为,摄影的主观与客观的尺度是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作为摄影师,有责任通过镜头去展现社会的真实面貌,去揭示那些被忽视或遗忘的角落,尽管这种“真实”只能在一定的维度内存在,摄影不可避免地会融入摄影师的主观感受。但正是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心灵的交融赋予了摄影作品以打动人心的力量。当观众在一幅作品面前驻足时,实际上也是用自己的主观去理解作品的客观,与摄影师进行精神世界的对话。
选自《湄公河》系列
摄影是一种孤独的英雄主义
谈及当前摄影行业生态,杨达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己或许是最后一批幸运的年轻摄影师,乘上了摄影行业发展黄金期的末班车。入行初期便凭借作品获得了玛格南奖,除了个人的努力,更得益于摄影行业发展黄金期为摄影师们提供的支持和重视,以及国内摄影行业的蓬勃发展。
然而在近几年,这种辉煌逐渐消退,随着技术的普及、市场的饱和、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的摄影行业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疲软的下坡路。面对这样的大趋势,杨达显得十分清醒:“我知道我所处的行业处于一个衰颓的历史趋势,也知道这个趋势很难人为阻止。”
选自《蓝山》系列
然而,如罗曼罗兰所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它。杨达对于行业现状有着清晰认知,但仍旧从未停止过行动:设立奖项、举办摄影展、举行公益讲座、扶植青年摄影师……
“我知道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的,但我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做。处于恶劣的环境下却只会抱怨的是懦夫,人应当是要做些什么的。只要我能让周围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情况得到改善,那我就应该去做。”
他不愿意成为被潮流裹挟的旁观者,而是选择成为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达的所思所为与罗曼罗兰所描述的英雄主义有着极大共鸣。
选自《湄公河》系列
对他个人来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摄影,摄影是生活的全部。这意味着孤独,但他很坚定。“摄影肯定是孤独的。如果说摄影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必须做个取舍的话,那摄影一定是我坚定要保留的那一个。”
谈及未来,杨达表示自己从未想过摄影以外的可能性,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推动摄影行业发展,在可以想见的未来,杨达都将继续在摄影的道路上继续踽踽而行,用光线描绘世界的图景,用脚步丈量人生的广度。
选自《库尔德人》系列
艺术简历
杨达:艺术家、策展人,生于中国武汉,曾参与2018年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海外单元邀请展,策划2019年清迈摄影节—中国单元邀请展,参与策划2021年大理国际影会—泰国单元邀请展,策划“异轨”“你我,之间”“无界影像”等影像艺术展,发起创办武汉影像艺术博览会、武汉艺术书展、西安艺术书展和大理艺术书展等大型艺术活动。常年在中东、南亚、东南亚、远东地区驻地拍摄。到访超50个国家,主要关注包括印度河流的环境问题、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区域问题以及具有独特性的中国议题。
曾获“2023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优秀摄影师奖”“2023大理国际影会最佳出版物奖“,入选“2023英国华人艺术中心Artmaking and Mobility项目“,提名”2021 C/O柏林新锐艺术家奖“,获“2020第五届德中文化交流基金会驻地奖”“2019澳大利亚BigCi国际艺术家驻地奖”,提名“2018 C/O柏林新锐艺术家奖”,获“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2016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青年摄影师资助奖“”2015寻找中国青年玛格南摄影师奖““第三届亚洲先锋摄影师年度提名奖”等。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2-26 来源:文学艺术院 作者:曹鑫池
新锐·杨达
2017年创办L.A.P.画廊,2022年创办武汉影像艺术中心。常年在中东、南亚、东南亚、远东以及中亚地区驻地拍摄,至今到访超50个国家。曾入围2018美国普利策Miel基金奖,获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2017美国国际摄影师联盟主席奖、寻找中国青年马格南摄影师奖等多个奖项。
摄影,可以说是“以光线绘图”。而摄影家的能力则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
对于摄影师杨达来说,摄影的过程不仅是在光影交错的世界里,用镜头作为画笔,以光线为墨,去捕捉那些永恒的瞬间,更是一个用脚步丈量世界和生命的过程。蜿蜒曲折的湄公河、潮湿闷热的东南亚小城、动荡神秘的中东沙漠……都是他目之所及,心之所向。
选自《东时区》系列
摄影是一条不曾怀疑过的生命之路
2012年,刚高考完的杨达第一次拿起了相机,从此便一直形影不离。开创个人事业的人在提及为什么开始时,往往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或是戏剧性的结缘,或是一直以来的夙愿。但杨达对于这部分经历的描述有些轻描淡写:“就是一接触就十分喜欢。”仿佛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宿命,命运已经写好了剧本,人物和事件都无需波折地推进。
选自《东时区》系列
摄影,并不是传统观念中最好的职业选择。而杨达的摄影关注所在,更是为自己的职业增添了几分危险与不安。由于拍摄题材的特殊性,杨达常年辗转于中东、东南亚、中亚各地,风餐露宿是常态,还要面临各种突发状况与始料未及的危险。但当被问到面对种种艰难与危险时,是否怀疑过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杨达毫不迟疑地说:“从来没有。”
选自《东时区》系列
2015年,22岁的杨达获得了“寻找中国青年玛格南摄影师奖”。年轻的杨达,凭借对摄影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成功站在了摄影界的聚光灯下。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才华的认可,更是对他所代表的年轻一代摄影力量的肯定。
随着奖项的获得,一系列正向循环效应开始显现。杨达的作品开始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他的创作理念、拍摄手法以及对于社会、人性的独特见解,通过媒体和网络的传播,触动了更多人的心灵。这种关注度和认可度的提升,无疑为杨达带来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合作资源,使得他能够有机会拍摄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
选自《湄公河》系列
同时,这份荣誉也成为了杨达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面对社会的认可和期待,他更坚定了自己在摄影道路上继续探索、创新的决心,开始更加深入思考摄影的意义和价值,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捕捉和呈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杨达的摄影技艺不断精进,创作视野不断拓宽,个人风格也日益鲜明。
摄影是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在杨达的世界里,摄影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展现,更是一场深刻的心灵之旅。摄影是一种独特而有力的语言,通过这扇窗,他能自由地表达自我、深刻地理解世界。镜头,成为他内心情感与外界连接的桥梁,让每一次的快门按下都成为一次与世界的触碰和对话。
选自《西时区》系列
摄影师应当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瞬间,用镜头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却意义非凡的画面。在杨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美的无尽追求。这些图像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情感上的共鸣,它们触动着每一个观者的心弦,让人在静默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力量和美感。
杨达认为,摄影的主观与客观的尺度是一个需要探讨的命题。作为摄影师,有责任通过镜头去展现社会的真实面貌,去揭示那些被忽视或遗忘的角落,尽管这种“真实”只能在一定的维度内存在,摄影不可避免地会融入摄影师的主观感受。但正是客观与主观,现实与心灵的交融赋予了摄影作品以打动人心的力量。当观众在一幅作品面前驻足时,实际上也是用自己的主观去理解作品的客观,与摄影师进行精神世界的对话。
选自《湄公河》系列
摄影是一种孤独的英雄主义
谈及当前摄影行业生态,杨达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己或许是最后一批幸运的年轻摄影师,乘上了摄影行业发展黄金期的末班车。入行初期便凭借作品获得了玛格南奖,除了个人的努力,更得益于摄影行业发展黄金期为摄影师们提供的支持和重视,以及国内摄影行业的蓬勃发展。
然而在近几年,这种辉煌逐渐消退,随着技术的普及、市场的饱和、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的摄影行业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疲软的下坡路。面对这样的大趋势,杨达显得十分清醒:“我知道我所处的行业处于一个衰颓的历史趋势,也知道这个趋势很难人为阻止。”
选自《蓝山》系列
然而,如罗曼罗兰所说,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它。杨达对于行业现状有着清晰认知,但仍旧从未停止过行动:设立奖项、举办摄影展、举行公益讲座、扶植青年摄影师……
“我知道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的,但我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做。处于恶劣的环境下却只会抱怨的是懦夫,人应当是要做些什么的。只要我能让周围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情况得到改善,那我就应该去做。”
他不愿意成为被潮流裹挟的旁观者,而是选择成为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达的所思所为与罗曼罗兰所描述的英雄主义有着极大共鸣。
选自《湄公河》系列
对他个人来说,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摄影,摄影是生活的全部。这意味着孤独,但他很坚定。“摄影肯定是孤独的。如果说摄影和生活的其他方面必须做个取舍的话,那摄影一定是我坚定要保留的那一个。”
谈及未来,杨达表示自己从未想过摄影以外的可能性,无论是个人创作还是推动摄影行业发展,在可以想见的未来,杨达都将继续在摄影的道路上继续踽踽而行,用光线描绘世界的图景,用脚步丈量人生的广度。
选自《库尔德人》系列
艺术简历
杨达:艺术家、策展人,生于中国武汉,曾参与2018年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海外单元邀请展,策划2019年清迈摄影节—中国单元邀请展,参与策划2021年大理国际影会—泰国单元邀请展,策划“异轨”“你我,之间”“无界影像”等影像艺术展,发起创办武汉影像艺术博览会、武汉艺术书展、西安艺术书展和大理艺术书展等大型艺术活动。常年在中东、南亚、东南亚、远东地区驻地拍摄。到访超50个国家,主要关注包括印度河流的环境问题、东南亚湄公河流域的区域问题以及具有独特性的中国议题。
曾获“2023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优秀摄影师奖”“2023大理国际影会最佳出版物奖“,入选“2023英国华人艺术中心Artmaking and Mobility项目“,提名”2021 C/O柏林新锐艺术家奖“,获“2020第五届德中文化交流基金会驻地奖”“2019澳大利亚BigCi国际艺术家驻地奖”,提名“2018 C/O柏林新锐艺术家奖”,获“Top20·2017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2016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青年摄影师资助奖“”2015寻找中国青年玛格南摄影师奖““第三届亚洲先锋摄影师年度提名奖”等。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