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吴迪
一级演员,湖北省杂技家协会理事、武汉杂技家协会主席,武汉杂技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湖北省文联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先后获评“湖北文艺突出贡献奖”“武汉艺术人才江花奖”。
突破极限,步步生花
小时候因为身体弱,吴迪4岁便被父母送到体操队进行业余学习训练,随着身体素质逐渐变好,吴迪也开始对肢体表演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1995年武汉杂技团到体操队选苗子,7岁的吴迪不仅天资聪慧,还勤奋刻苦,在一众学员中脱颖而出,被杂技团选中。自此,吴迪跟杂技的不了情缘就此开启。
成长总是伴随着阵痛的,至今回忆起艰苦且重复性高的杂技训练过程,吴迪还是记忆犹新,“最初学杂技对我来说每一步都很困难,从基本功训练到排练节目,都是在突破自己的极限。但最艰难的,还是7岁就离开家,一边进行高难度的训练,一边又忍不住想回家”。
1996年,吴迪第一次登台演出,那年她8岁,进入杂技团1年整。当时正值第三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吴迪参演的节目《顽童献技》获得了“芳草金奖”,也是少儿类杂技节目的最高奖。这个奖项对于杂技新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和鼓舞,回看这段经历,吴迪倒显得很平静,“说实话,那个时候太小了,想不了那么多,就是想把老师提的要求做好,把每一个动作演好。”保持谦逊踏实,是获奖后老师给吴迪上的第一课。
吴迪参演的节目《顽童献技》获得“芳草金奖”
“杂技团的很多老师都教过我,包括基本功、传统技巧、创新节目等等,其中武汉市‘非遗’传承人武颖老师、华乐老师等,都在我身上花费了很多的心血,也特别有幸得到夏菊花大师的亲自指点。老师们总是强调艺人的艺德,要尊重传统文化、尊重艺术、尊重观众”。这节课一上就是三十年,吴迪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和夏菊花大师的合影
随后的几年,正是吴迪杂技训练的黄金时间段,她尝遍杂技训练所要付出的艰辛,每天应对常人无法想象的肢体极限挑战,付出无数的汗水和泪水,为日后杂技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心励志,步履稳健
武汉杂技团作为享誉世界的专业杂技团体,经常会有国际巡演的活动。吴迪曾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先后赴俄罗斯、朝鲜、巴基斯坦、非洲等23个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期间克服重重变故与挑战,高质量完成节目表演、文化交流等任务。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09年去尼日利亚,当地极度缺水,每个人喝水、洗漱只有一箱矿泉水,而且有各种恶性的传染病,半夜醒来满床都是各种没见过的虫子,我吓得在椅子上坐了一夜不敢睡觉。”随国出访的惊奇经历,拓宽了吴迪的国际视野,也加深了她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一次欧洲巡演的活动中,吴迪和当时的演出搭档郭俊受到国外杂技节目的启发,萌生了创新的想法。于是,《立绳》这一节目应运而生。
吴迪开始利用演出之余的时间进行创作,潜心研究杂技创作的时代规律,一个一个设计动作,不断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当时条件很艰苦,我们俩只能用一根麻绳去练,绳子在身上连磨带打,用‘皮开肉绽’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但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我们俩根本不知道这个节目能不能练得出来,能不能得到行家和观众的认可,能不能参赛拿成绩,每天都在与自我否定做斗争,可以说是经历了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炼狱。”
训练过程中吴迪双手磨出水泡
对节目的打磨和夜以继日的训练慢慢给了吴迪信心,也让她和搭档逐渐克服对于未知的恐惧。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立绳》节目获国家文化部全国文化创作铜奖、第十二届吴桥国际杂技节“银狮奖”、第八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银奖”等。
吴迪主创主演的节目《立绳》
此后,吴迪深耕在杂技创新创作的道路上,参与创作并主演的杂技剧《海盗》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杂技剧《梦幻九歌》获评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类优秀奖,不断激活传统艺术生命力,彰显传统杂技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执教传承,守正创新
2014年,吴迪在一次排练中受了重伤,休养期间,一批吴桥杂技学校的新学员引进到武汉杂技团。出于信任和能力的考量,团领导把基础最好的几个学员交给了吴迪,并在他们身上寄予厚望。谈到从演员到老师的转变,吴迪说道:“我觉得当老师比当演员更难,当演员做好训练就行了,但艺术教学本身有它科学的规律,当老师要先学习,要在打牢基础、提高技能、确保安全等各方面找到最佳结合点,同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吴迪教育成果显著。如今,吴迪带的这几个学生都成了团里的骨干,她主教的节目《绳上技巧》荣获第四届西班牙菲格拉斯国际马戏节铜象奖,《寂静的天空——绳上技巧》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银奖,指导的1名青年演员获评“武汉艺术人才艺蕾奖”。
吴迪主教的节目《绳上技巧》
武汉杂技团在比赛和人才培养方面成就颇丰,但也面临传承的难点。吴迪觉得难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才,杂技演员对身体素质要求高、训练过程极其艰苦、危险性大,但又艺龄相对较短、“成角儿”也很难,愿干、能干、干好的人才非常难得。另一个是创新,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既要继承好传统技巧和节目,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掉了,又要跟随时代需要、科技进步、观众需求等,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守正创新中彰显杂技的文化价值。
2019年,吴迪当选第二届武汉杂技家协会主席。面对更重的担子和对于杂技的未来发展,吴迪表示既要“守正”又要“创新”,既抓“市场”又冲“赛场”,努力把“武汉杂技”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金字招牌传承下去。
2019年,吴迪当选第二届武汉杂技家协会主席
艺术简历
吴迪:一级演员,第二届武汉杂技家协会主席、第十四届武汉市青联联合会委员。现任武汉杂技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先后获评“湖北文艺突出贡献奖”“武汉艺术人才江花奖”“湖北省巾帼建功标兵”“优秀共青团干部”。
创作并主演的高空节目《立绳》获国家文化部全国文化创作铜奖、十二届吴桥国际杂技节“银狮奖”、第八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银奖”;参与创作并主演的杂技剧《海盗》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杂技剧《梦幻九歌》获评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类优秀奖。主教节目《绳上技巧》荣获第四届西班牙菲格拉斯国际马戏节铜象奖,《寂静的天空——绳上技巧》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银奖。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2-26 来源:文学艺术院 作者:李紫君
名家·吴迪
一级演员,湖北省杂技家协会理事、武汉杂技家协会主席,武汉杂技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湖北省文联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先后获评“湖北文艺突出贡献奖”“武汉艺术人才江花奖”。
突破极限,步步生花
小时候因为身体弱,吴迪4岁便被父母送到体操队进行业余学习训练,随着身体素质逐渐变好,吴迪也开始对肢体表演产生浓厚的兴趣,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1995年武汉杂技团到体操队选苗子,7岁的吴迪不仅天资聪慧,还勤奋刻苦,在一众学员中脱颖而出,被杂技团选中。自此,吴迪跟杂技的不了情缘就此开启。
成长总是伴随着阵痛的,至今回忆起艰苦且重复性高的杂技训练过程,吴迪还是记忆犹新,“最初学杂技对我来说每一步都很困难,从基本功训练到排练节目,都是在突破自己的极限。但最艰难的,还是7岁就离开家,一边进行高难度的训练,一边又忍不住想回家”。
1996年,吴迪第一次登台演出,那年她8岁,进入杂技团1年整。当时正值第三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吴迪参演的节目《顽童献技》获得了“芳草金奖”,也是少儿类杂技节目的最高奖。这个奖项对于杂技新人来说是莫大的荣誉和鼓舞,回看这段经历,吴迪倒显得很平静,“说实话,那个时候太小了,想不了那么多,就是想把老师提的要求做好,把每一个动作演好。”保持谦逊踏实,是获奖后老师给吴迪上的第一课。
吴迪参演的节目《顽童献技》获得“芳草金奖”
“杂技团的很多老师都教过我,包括基本功、传统技巧、创新节目等等,其中武汉市‘非遗’传承人武颖老师、华乐老师等,都在我身上花费了很多的心血,也特别有幸得到夏菊花大师的亲自指点。老师们总是强调艺人的艺德,要尊重传统文化、尊重艺术、尊重观众”。这节课一上就是三十年,吴迪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
和夏菊花大师的合影
随后的几年,正是吴迪杂技训练的黄金时间段,她尝遍杂技训练所要付出的艰辛,每天应对常人无法想象的肢体极限挑战,付出无数的汗水和泪水,为日后杂技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心励志,步履稳健
武汉杂技团作为享誉世界的专业杂技团体,经常会有国际巡演的活动。吴迪曾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先后赴俄罗斯、朝鲜、巴基斯坦、非洲等23个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期间克服重重变故与挑战,高质量完成节目表演、文化交流等任务。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09年去尼日利亚,当地极度缺水,每个人喝水、洗漱只有一箱矿泉水,而且有各种恶性的传染病,半夜醒来满床都是各种没见过的虫子,我吓得在椅子上坐了一夜不敢睡觉。”随国出访的惊奇经历,拓宽了吴迪的国际视野,也加深了她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一次欧洲巡演的活动中,吴迪和当时的演出搭档郭俊受到国外杂技节目的启发,萌生了创新的想法。于是,《立绳》这一节目应运而生。
吴迪开始利用演出之余的时间进行创作,潜心研究杂技创作的时代规律,一个一个设计动作,不断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当时条件很艰苦,我们俩只能用一根麻绳去练,绳子在身上连磨带打,用‘皮开肉绽’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但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我们俩根本不知道这个节目能不能练得出来,能不能得到行家和观众的认可,能不能参赛拿成绩,每天都在与自我否定做斗争,可以说是经历了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炼狱。”
训练过程中吴迪双手磨出水泡
对节目的打磨和夜以继日的训练慢慢给了吴迪信心,也让她和搭档逐渐克服对于未知的恐惧。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立绳》节目获国家文化部全国文化创作铜奖、第十二届吴桥国际杂技节“银狮奖”、第八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银奖”等。
吴迪主创主演的节目《立绳》
此后,吴迪深耕在杂技创新创作的道路上,参与创作并主演的杂技剧《海盗》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杂技剧《梦幻九歌》获评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类优秀奖,不断激活传统艺术生命力,彰显传统杂技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执教传承,守正创新
2014年,吴迪在一次排练中受了重伤,休养期间,一批吴桥杂技学校的新学员引进到武汉杂技团。出于信任和能力的考量,团领导把基础最好的几个学员交给了吴迪,并在他们身上寄予厚望。谈到从演员到老师的转变,吴迪说道:“我觉得当老师比当演员更难,当演员做好训练就行了,但艺术教学本身有它科学的规律,当老师要先学习,要在打牢基础、提高技能、确保安全等各方面找到最佳结合点,同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吴迪教育成果显著。如今,吴迪带的这几个学生都成了团里的骨干,她主教的节目《绳上技巧》荣获第四届西班牙菲格拉斯国际马戏节铜象奖,《寂静的天空——绳上技巧》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银奖,指导的1名青年演员获评“武汉艺术人才艺蕾奖”。
吴迪主教的节目《绳上技巧》
武汉杂技团在比赛和人才培养方面成就颇丰,但也面临传承的难点。吴迪觉得难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人才,杂技演员对身体素质要求高、训练过程极其艰苦、危险性大,但又艺龄相对较短、“成角儿”也很难,愿干、能干、干好的人才非常难得。另一个是创新,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既要继承好传统技巧和节目,不能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丢掉了,又要跟随时代需要、科技进步、观众需求等,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守正创新中彰显杂技的文化价值。
2019年,吴迪当选第二届武汉杂技家协会主席。面对更重的担子和对于杂技的未来发展,吴迪表示既要“守正”又要“创新”,既抓“市场”又冲“赛场”,努力把“武汉杂技”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金字招牌传承下去。
2019年,吴迪当选第二届武汉杂技家协会主席
艺术简历
吴迪:一级演员,第二届武汉杂技家协会主席、第十四届武汉市青联联合会委员。现任武汉杂技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先后获评“湖北文艺突出贡献奖”“武汉艺术人才江花奖”“湖北省巾帼建功标兵”“优秀共青团干部”。
创作并主演的高空节目《立绳》获国家文化部全国文化创作铜奖、十二届吴桥国际杂技节“银狮奖”、第八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银奖”;参与创作并主演的杂技剧《海盗》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杂技剧《梦幻九歌》获评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类优秀奖。主教节目《绳上技巧》荣获第四届西班牙菲格拉斯国际马戏节铜象奖,《寂静的天空——绳上技巧》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银奖。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