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美术 音乐 曲艺 摄影 舞蹈 民间文艺 书法 电影 杂技 电视 文艺评论

专访 | 丁东亚: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场域

发布时间: 2025-02-25 来源: 作者: 陈智富 [关闭窗口]

新锐·丁东亚

湖北省作协签约专业作家。多部作品在《人民文学》《钟山》《当代》《花城》《山花》等期刊发表,曾获滇池文学奖、湖北文学奖等。

作家印象

丁东亚的写作,不偏重故事性与快节奏,更钟情意象的晕染,更中意语言的音乐性,更乐于唯美主义的创造。他近些年对南方都市系列小说的探索算是蹚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陈智富

孤独的灵魂深处都有一处寂静花园

湖北青年作家访谈系列(十二)

陈智富:请简要谈谈最新出版的小说集《云落凡尘》吧。

丁东亚:这本小说集算是我小说写作十年的一个个人总结,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至于好坏,我已不再过多去揣想或解释。事实上,在每一篇作品完成之际,我已无能为力。我个人甚为偏爱的一个短篇《柔软的城市》最后没有收入,心里还是有点遗憾的。

我一开始是写诗歌和诗歌评论,起心动念写小说,实属偶然。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小说更能将自己思考的东西更为具象地呈现吧。惭愧的是,我的写作实在太慢。

陈智富:小说集的开篇之作《半生雪》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篇,创作缘起是什么呢?

丁东亚:《半生雪》的题目,来自白居易的诗歌《梦微之》中的两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我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有时可能是跳来跳去的。就像生活有A面和B面一样。在A面生活中,主要人物的生活空间在五峰,舒娜11岁死于一场大火,构成了生命的一部分,造成了小说和现实的空间隔离的意味。B面构成了另外一部分,对当下人们情感生活的讽喻。我写的时候没想那么复杂。小说有时候戛然而止是最好的,或许能带来新的世界,跟原来设想的世界有相连的部分,但可能打开了另一扇门。

陈智富:小说集同名小说《云落凡尘》以土家族历史文化作为背景,请问土家族历史文化给你的写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丁东亚:说起这个,就要说到小说场域的问题。我总觉得,土家族人生活的地方是一方非常神奇的土地,我对那一块土地的山水、人文、民俗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几年时间,我翻阅了《长阳县志》《五峰县志》《恩施土家族县志》等。我一直想写一个关于土家族的故事,认真做了两年的功课。突然有一天脑子里冒出了第一句,就开始写了,然后再也停不下来。现在想起来,最开心的是,《云落凡尘》的写作让我全身心回到了渔洋关那片水土。

有时候吧,我觉得好的意象比好的故事还有意思,一个意象一点点延展,就像在水中投下一粒石子,漾开的涟漪一样。慢慢地,故事和人物也就来了。

陈智富:尽管我们相识多年,但是我读你的文字,很难相信这不是出自一位女性作家之手。你采用女性视角的叙述,那种拨动心弦的微澜,那种亦真亦幻的情感,特别细腻可感。

丁东亚:有一些朋友跟我提过,说怎么感觉文字和你对不上号啊。我们传统说法是,文如其人,但其实文和人有时就是割裂的。

陈智富:你小说语言是很美的,生活质感是扎实的,但似乎不太注重故事性,或者说故事的跳跃性很强。我猜想,你是更希望读者沉浸在语言的氛围中,最好是能够忘掉故事。

丁东亚:你说得对。从写诗到写小说,我对自己的语言始终保持高度要求,诗歌无疑锤炼了我的语言。我自信我的语言是过关的,是有着一种诗性的或音乐性的。反之,小说的叙述能力对写诗也构成了一种锤炼。我喜欢构建故事,但是我不想也不是一个偏重于故事性的写作者。

陈智富:你的作品颇能从少年儿童的心理出发观察这个世界,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动,你有过写儿童文学的想法吗?

丁东亚:其实有一些纯文学作家也是儿童文学作家,譬如E·B·怀特。他是美国著名的散文家、评论家,以散文名世,但他写的儿童文学作品《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更是广为流传。我也想过去写儿童文学作品,这或许是我童心很重的缘故。之前给女儿即兴编讲的睡前故事,就有很多被“植入”到小说中。

陈智富:你写的这一系列都市题材的小说,有了新气象,请谈谈这些年写作转变的探索吧。

丁东亚:我出生在河南,在豫东平原生活了二十多年。写作上我有两个大的场域,一个是豫东平原,一个是南方的都市。若说写作转变的探索,我想就是从这种生活环境的变化开始的吧。一个作家只有找到自己熟悉的场域,或许才能写出贴近现实世界的故事,创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如果只靠自己的想象,是很难抵达人心和人性的。

陈智富:你现在是不是更加坚定自己的写作初心?

丁东亚:作家到底为什么写作,可能有千百种答案。在博尔赫斯那里,写作是为光阴流逝使之心安,在马尔克斯那里,写作是为了使他的朋友更爱他,在胡安·鲁尔福那里又似乎无须理由,就是非写不可……不管出于何种原由,我想都是写作时能够获得身心的“自由”,只是这种“自由”无以言表,唯在写作中能被真切感知到。我坚持写作的初心特别简单,就是特别喜欢写作这件事,而且是想努力写好。

陈智富:你认为好的小说应该是什么样?

丁东亚:《包法利夫人》那样的语言,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那种结构,《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叙事,《哈德良回忆录》的厚重。如果把这些东西融合起来,可能是完美的,也可能什么都不是。但有一点,以上提到的小说作品,都是我觉得很好的。当然还有加缪的《局外人》,福克纳的《八月之光》《我弥留之际》,川端康成的《雪国》,沈从文的《边城》等等。

陈智富:回望这十年的写作之路,你觉得青年作家写作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与想法?

丁东亚:杰出的小说家是不依赖任何人的,只能依靠自己。作为青年一代的写作者,我们与前辈们一样,都应该是冒险者,也正是这种勇于冒险的精神所在,面对我们一无所知的世界时,才得以借由想象的虚拟、加以认识的实证,确知自己的位置。需要警醒的一点是,即使当我们只身去往那些黑暗所在之地,也务必不要忘记带上一束燃烧的火把,因为那道暖光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

采访者

陈智富,文学硕士,中级会计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作家》执行副主编,武汉文联首届签约评论家,著有访谈评论集《你为什么当作家?》。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ICP备12015471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专访 | 丁东亚: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场域

发表时间:2025-02-25 来源:湖北文艺网 作者:陈智富

新锐·丁东亚

湖北省作协签约专业作家。多部作品在《人民文学》《钟山》《当代》《花城》《山花》等期刊发表,曾获滇池文学奖、湖北文学奖等。

作家印象

丁东亚的写作,不偏重故事性与快节奏,更钟情意象的晕染,更中意语言的音乐性,更乐于唯美主义的创造。他近些年对南方都市系列小说的探索算是蹚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陈智富

孤独的灵魂深处都有一处寂静花园

湖北青年作家访谈系列(十二)

陈智富:请简要谈谈最新出版的小说集《云落凡尘》吧。

丁东亚:这本小说集算是我小说写作十年的一个个人总结,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至于好坏,我已不再过多去揣想或解释。事实上,在每一篇作品完成之际,我已无能为力。我个人甚为偏爱的一个短篇《柔软的城市》最后没有收入,心里还是有点遗憾的。

我一开始是写诗歌和诗歌评论,起心动念写小说,实属偶然。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小说更能将自己思考的东西更为具象地呈现吧。惭愧的是,我的写作实在太慢。

陈智富:小说集的开篇之作《半生雪》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篇,创作缘起是什么呢?

丁东亚:《半生雪》的题目,来自白居易的诗歌《梦微之》中的两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我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有时可能是跳来跳去的。就像生活有A面和B面一样。在A面生活中,主要人物的生活空间在五峰,舒娜11岁死于一场大火,构成了生命的一部分,造成了小说和现实的空间隔离的意味。B面构成了另外一部分,对当下人们情感生活的讽喻。我写的时候没想那么复杂。小说有时候戛然而止是最好的,或许能带来新的世界,跟原来设想的世界有相连的部分,但可能打开了另一扇门。

陈智富:小说集同名小说《云落凡尘》以土家族历史文化作为背景,请问土家族历史文化给你的写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丁东亚:说起这个,就要说到小说场域的问题。我总觉得,土家族人生活的地方是一方非常神奇的土地,我对那一块土地的山水、人文、民俗风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几年时间,我翻阅了《长阳县志》《五峰县志》《恩施土家族县志》等。我一直想写一个关于土家族的故事,认真做了两年的功课。突然有一天脑子里冒出了第一句,就开始写了,然后再也停不下来。现在想起来,最开心的是,《云落凡尘》的写作让我全身心回到了渔洋关那片水土。

有时候吧,我觉得好的意象比好的故事还有意思,一个意象一点点延展,就像在水中投下一粒石子,漾开的涟漪一样。慢慢地,故事和人物也就来了。

陈智富:尽管我们相识多年,但是我读你的文字,很难相信这不是出自一位女性作家之手。你采用女性视角的叙述,那种拨动心弦的微澜,那种亦真亦幻的情感,特别细腻可感。

丁东亚:有一些朋友跟我提过,说怎么感觉文字和你对不上号啊。我们传统说法是,文如其人,但其实文和人有时就是割裂的。

陈智富:你小说语言是很美的,生活质感是扎实的,但似乎不太注重故事性,或者说故事的跳跃性很强。我猜想,你是更希望读者沉浸在语言的氛围中,最好是能够忘掉故事。

丁东亚:你说得对。从写诗到写小说,我对自己的语言始终保持高度要求,诗歌无疑锤炼了我的语言。我自信我的语言是过关的,是有着一种诗性的或音乐性的。反之,小说的叙述能力对写诗也构成了一种锤炼。我喜欢构建故事,但是我不想也不是一个偏重于故事性的写作者。

陈智富:你的作品颇能从少年儿童的心理出发观察这个世界,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动,你有过写儿童文学的想法吗?

丁东亚:其实有一些纯文学作家也是儿童文学作家,譬如E·B·怀特。他是美国著名的散文家、评论家,以散文名世,但他写的儿童文学作品《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更是广为流传。我也想过去写儿童文学作品,这或许是我童心很重的缘故。之前给女儿即兴编讲的睡前故事,就有很多被“植入”到小说中。

陈智富:你写的这一系列都市题材的小说,有了新气象,请谈谈这些年写作转变的探索吧。

丁东亚:我出生在河南,在豫东平原生活了二十多年。写作上我有两个大的场域,一个是豫东平原,一个是南方的都市。若说写作转变的探索,我想就是从这种生活环境的变化开始的吧。一个作家只有找到自己熟悉的场域,或许才能写出贴近现实世界的故事,创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如果只靠自己的想象,是很难抵达人心和人性的。

陈智富:你现在是不是更加坚定自己的写作初心?

丁东亚:作家到底为什么写作,可能有千百种答案。在博尔赫斯那里,写作是为光阴流逝使之心安,在马尔克斯那里,写作是为了使他的朋友更爱他,在胡安·鲁尔福那里又似乎无须理由,就是非写不可……不管出于何种原由,我想都是写作时能够获得身心的“自由”,只是这种“自由”无以言表,唯在写作中能被真切感知到。我坚持写作的初心特别简单,就是特别喜欢写作这件事,而且是想努力写好。

陈智富:你认为好的小说应该是什么样?

丁东亚:《包法利夫人》那样的语言,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的那种结构,《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叙事,《哈德良回忆录》的厚重。如果把这些东西融合起来,可能是完美的,也可能什么都不是。但有一点,以上提到的小说作品,都是我觉得很好的。当然还有加缪的《局外人》,福克纳的《八月之光》《我弥留之际》,川端康成的《雪国》,沈从文的《边城》等等。

陈智富:回望这十年的写作之路,你觉得青年作家写作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与想法?

丁东亚:杰出的小说家是不依赖任何人的,只能依靠自己。作为青年一代的写作者,我们与前辈们一样,都应该是冒险者,也正是这种勇于冒险的精神所在,面对我们一无所知的世界时,才得以借由想象的虚拟、加以认识的实证,确知自己的位置。需要警醒的一点是,即使当我们只身去往那些黑暗所在之地,也务必不要忘记带上一束燃烧的火把,因为那道暖光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

采访者

陈智富,文学硕士,中级会计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作家》执行副主编,武汉文联首届签约评论家,著有访谈评论集《你为什么当作家?》。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