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魏无忌
湖北省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作协会员、武汉市网络媒体协会副会长、武汉传媒学院特聘教师、武汉诗意文化传媒总经理,著有《满堂花醉三千客:古代文人的诗词人生》《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哈哈哈!如果大宋词人有朋友圈》等。诗词新媒体从业经历曾被《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报道。
“作家印象:
古典诗词与美好生活的编织者,魏无忌扎根于中国传统诗词的沃土,又接纳新兴科技经济风气。游走于泛文学与文化市场之间,自有一套独家实操心法,搭建了属于自己的桥梁,取得了傲人的成绩。——陈智富”
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写作有区别
湖北青年作家访谈系列(十一)
陈智富:你从小就喜爱文学和古典诗词,那你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魏无忌:最早发表作品是在高中的时候,当然那只是一篇作文,算不上文学作品。但那篇文章奠定了我高中时期在学校的影响力,还收到一些来自全国各地高中生的来信,后来这篇作文还被《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全国高中生精彩作文年选》等选本收录。
陈智富:你在文学道路上,遇到哪些影响深远的文学启蒙引路人?
魏无忌:我在江西赣州的贫困乡村长大,那时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能看到的文学著作特别少,幸好我爷爷是初中语文教师,家里有一些藏书被我偷偷拿来看。印象中最早看的小说是《水浒传》,然后是《镜花缘》,还有《对联》杂志,都是小学时候看的。小说因为是繁体字,我认不全,看得一知半解,杂志是简体字,基本能看懂,通过对联产生了对文字游戏的兴趣。开始大量背诵诗词,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并开始尝试写作,高一写周记尝试用文言文,高二尝试写对联,高三自己摸索诗词写作。
陈智富:我看到了你写的纪念长文《杨叔子先生的诗教贡献》,讲到你在大学学诗的经历。
魏无忌:对,华中科大的诗教工作确实是走在前面的,杨叔子先生在1998年就提出要“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在全国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本人还被认为是“当代诗教理论的主要拓荒者和奠基人”。我们中文系在大三的时候就开设了诗词写作课,慢慢地掌握了一些写作方法,算是入了门吧。
陈智富:你主创的《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上下两册)等图书,把古典诗词与当下流行娱乐方式结合起来,产生一种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新文体。这个创作思路是怎么萌发的?
魏无忌:之所以想写这样的书,一是基于我长久以来对诗词的极大兴趣,二是基于我自2013年运营新媒体后的一些创作思考。通过大家熟悉的“微信朋友圈”(含群聊、对话)的形式,用生动有趣的文字、表情和漫画,以时间为脉络,向大家讲述诗人的生平趣事、人物关系,以及他们代表诗作的创作背景。
陈智富:你认为新媒体创作与传统文学创作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
魏无忌:一是形式会更加多元、丰富、新颖,除了文字还可能会有图片、漫画、声音、视频等,也可以是任何文体,或者是一种全新的文体,不局限于诗歌、小说、散文这些传统文学形式。二是风格会追求通俗、有趣、吸睛,不仅要让普通人看得懂,还得让人能产生兴趣去看。三是与创作本身虽然没有太大关系,但它对创作影响非常大。新媒体的创作者,身份角色上没有那么单一,心态上也没有那么纯粹,一个成功的新媒体创作者必须懂运营,甚至懂经营。
陈智富:你觉得古典诗词和新诗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魏无忌:我不写新诗,对新诗也没有特别研究。要说区别吧,主要有两点:一是形式上,古典诗词是有格律的,更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新诗则不存在这些约束。二是内在审美和思维方式上,古典诗词的审美是传统的,无论抒情还是言志,反映的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新诗则更具现代性,更接近西方人的表达。
陈智富:那你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歌史有没有系统的研究?
魏无忌:我十几年前曾以《“五四”新诗人的旧诗研究》为题,写过几万字的文章,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朱自清、闻一多、郁达夫等一大批倡导白话诗写作的新文化运动先驱,早年都有些旧体诗词的经历,而且在批判、否定旧体诗词之后又回到了写作旧体诗词的道路上去。
陈智富:对于短视频、电影等新兴的文学样式,你怎么看?
魏无忌:文学作品的娱乐功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我放逐、格调低下,它应该是指文学作品能够带给人们身心自由、精神愉悦、心情放松、缓解焦虑的功能。这种娱乐,带给受众的是心理和生理上都感到舒适、愉悦的状态。这种娱乐功能,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采访者
陈智富,文学硕士,中级会计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作家》执行副主编,武汉文联首届签约评论家,著有访谈评论集《你为什么当作家?》。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2-25 来源:文学艺术院 作者:陈智富
新锐·魏无忌
湖北省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湖北省作协会员、武汉市网络媒体协会副会长、武汉传媒学院特聘教师、武汉诗意文化传媒总经理,著有《满堂花醉三千客:古代文人的诗词人生》《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哈哈哈!如果大宋词人有朋友圈》等。诗词新媒体从业经历曾被《光明日报》《湖北日报》等报道。
“作家印象:
古典诗词与美好生活的编织者,魏无忌扎根于中国传统诗词的沃土,又接纳新兴科技经济风气。游走于泛文学与文化市场之间,自有一套独家实操心法,搭建了属于自己的桥梁,取得了傲人的成绩。——陈智富”
新媒体写作与传统写作有区别
湖北青年作家访谈系列(十一)
陈智富:你从小就喜爱文学和古典诗词,那你最早发表的文学作品是什么?
魏无忌:最早发表作品是在高中的时候,当然那只是一篇作文,算不上文学作品。但那篇文章奠定了我高中时期在学校的影响力,还收到一些来自全国各地高中生的来信,后来这篇作文还被《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全国高中生精彩作文年选》等选本收录。
陈智富:你在文学道路上,遇到哪些影响深远的文学启蒙引路人?
魏无忌:我在江西赣州的贫困乡村长大,那时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能看到的文学著作特别少,幸好我爷爷是初中语文教师,家里有一些藏书被我偷偷拿来看。印象中最早看的小说是《水浒传》,然后是《镜花缘》,还有《对联》杂志,都是小学时候看的。小说因为是繁体字,我认不全,看得一知半解,杂志是简体字,基本能看懂,通过对联产生了对文字游戏的兴趣。开始大量背诵诗词,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并开始尝试写作,高一写周记尝试用文言文,高二尝试写对联,高三自己摸索诗词写作。
陈智富:我看到了你写的纪念长文《杨叔子先生的诗教贡献》,讲到你在大学学诗的经历。
魏无忌:对,华中科大的诗教工作确实是走在前面的,杨叔子先生在1998年就提出要“让中华诗词大步走进大学校园”,在全国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本人还被认为是“当代诗教理论的主要拓荒者和奠基人”。我们中文系在大三的时候就开设了诗词写作课,慢慢地掌握了一些写作方法,算是入了门吧。
陈智富:你主创的《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上下两册)等图书,把古典诗词与当下流行娱乐方式结合起来,产生一种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新文体。这个创作思路是怎么萌发的?
魏无忌:之所以想写这样的书,一是基于我长久以来对诗词的极大兴趣,二是基于我自2013年运营新媒体后的一些创作思考。通过大家熟悉的“微信朋友圈”(含群聊、对话)的形式,用生动有趣的文字、表情和漫画,以时间为脉络,向大家讲述诗人的生平趣事、人物关系,以及他们代表诗作的创作背景。
陈智富:你认为新媒体创作与传统文学创作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
魏无忌:一是形式会更加多元、丰富、新颖,除了文字还可能会有图片、漫画、声音、视频等,也可以是任何文体,或者是一种全新的文体,不局限于诗歌、小说、散文这些传统文学形式。二是风格会追求通俗、有趣、吸睛,不仅要让普通人看得懂,还得让人能产生兴趣去看。三是与创作本身虽然没有太大关系,但它对创作影响非常大。新媒体的创作者,身份角色上没有那么单一,心态上也没有那么纯粹,一个成功的新媒体创作者必须懂运营,甚至懂经营。
陈智富:你觉得古典诗词和新诗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魏无忌:我不写新诗,对新诗也没有特别研究。要说区别吧,主要有两点:一是形式上,古典诗词是有格律的,更具有节奏美和韵律美,新诗则不存在这些约束。二是内在审美和思维方式上,古典诗词的审美是传统的,无论抒情还是言志,反映的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新诗则更具现代性,更接近西方人的表达。
陈智富:那你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诗歌史有没有系统的研究?
魏无忌:我十几年前曾以《“五四”新诗人的旧诗研究》为题,写过几万字的文章,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朱自清、闻一多、郁达夫等一大批倡导白话诗写作的新文化运动先驱,早年都有些旧体诗词的经历,而且在批判、否定旧体诗词之后又回到了写作旧体诗词的道路上去。
陈智富:对于短视频、电影等新兴的文学样式,你怎么看?
魏无忌:文学作品的娱乐功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我放逐、格调低下,它应该是指文学作品能够带给人们身心自由、精神愉悦、心情放松、缓解焦虑的功能。这种娱乐,带给受众的是心理和生理上都感到舒适、愉悦的状态。这种娱乐功能,我们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采访者
陈智富,文学硕士,中级会计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北作家》执行副主编,武汉文联首届签约评论家,著有访谈评论集《你为什么当作家?》。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