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张玉慧
襄河道坠子第四代传承人,襄阳市艺术剧院一级演员、教务处主任,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
襄阳,俗称“戏窝子”“曲艺窝子”,不仅有京剧、豫剧、花鼓戏等戏剧,还有襄河道坠子等曲艺。襄河道坠子曾经是襄阳地区很盛行的一种休闲娱乐形式。弦音响起,简板一打,市民们都喜欢围坐在一起泡茶馆、听坠子。
“襄河道坠子”是河南坠子扎根襄阳并与当地文化融合而生的一个传统曲艺品种。在几代坠子艺人的共同凝练下,河南坠子与襄阳本地语言、音调结合,逐渐形成具有襄河流域特色的“襄河道坠子”。2015年,“襄河道坠子”正式被湖北省文化厅批准命名,并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5岁登台说书的张玉慧,见证了襄河道坠子流派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作为中年一代的坠子艺术家,她始终在坚守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发展传统,努力做着传承推广的文化工作。
在环境中浸染,于鼓励中前行
穿着崭新的衣服,留有一头利落的短发,在台上声情并茂地演唱河南坠子的小姑娘,看着也不过十八岁出头,这在经常听坠子的老年人中可是不常见的新面孔。唱毕,台下便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是赞赏,更是鼓励。这个年轻姑娘便是张玉慧。
1972年出生于河南邓县的张玉慧,是襄河道坠子第四代传承人。这是她第一次登台演唱,“我当时紧张的都快哭了,但台下的观众都给我鼓掌,我这才有信心继续唱下去,可能正是因为这热烈的掌声才坚定了我走坠子这条路的信心”。
“从有模糊的记忆开始,我学习坠子的第一位师父郝桂芝就在每年农闲的时候到我们村说书”。张玉慧的父亲是村干部,便自然承接起接待的任务,一来二去,两家便熟络起来,张玉慧亲切地唤郝桂芝为“四姨”。从小听坠子长大的张玉慧,也会在四姨空闲时向她请教几句。
没隔多久,郝桂芝的大徒弟马凤金到了三年出师的时候,需要出去单干了,而郝桂芝老师是个盲人,身边始终离不开人,就想再找个徒弟一边跟她学说书,一边在她出去说书的时候照顾她。张玉慧当时已有15岁,性格活泼,讲话大方,是个合适的人选。正式拜师后,张玉慧便跟随师父郝桂芝去邓县城里学艺,为期三年的学徒生涯在女孩懵懵懂懂的状态下开启了。
刚开始去城里,张玉慧对一切都感到新奇,第一次见到了洗衣机和电视机,沉浸在新环境的喜悦中,暂时忘记了离开家的不安。上午吊嗓子学习小段,下午跟师父去茶馆演出,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
这种平淡的生活让张玉慧慢慢地觉得很枯燥,哭过几次也自己跑回家过几次,但是郝桂芝老师都没有生气,每次偷跑回家后她都会紧接着来家里劝说,说张玉慧是说书这块料,就这样来回折腾了好几次,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张玉慧学坠子渐入佳境,便开始在师父说长篇大书之前垫个小段。“当时练得最多的是《貂蝉拜月》《大方人儿》和 《捉放曹》,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跟坠子结下缘,这一下子几十年就过去了”,张玉慧感慨道。
用声音化妆,与观众共舞
三年出师后,张玉慧来到了襄阳,通过面试进入了襄阳市歌舞团,师从郝桂芝的姐姐郝桂萍老师,襄河道坠子第三代传承人,曾任襄阳市政协副主席、襄阳市曲艺家协会主席。
“普通话就叫傻瓜,河南话叫杏子,我们襄阳话叫憨子傻子,那咱们广东话叫少瓜少仔咧!”还没唱完,广东的观众便在台下热烈回应,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张玉慧和团队在佛山演出
这次代表队来到广东佛山参加艺术节比赛,现场演出十分成功,离不开团队对当地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坠子讲的是古书,说的是俗理,上到国家政策,下到家长里短,都是我们创作的内容,其中最关键的是得贴近群众的生活”,张玉慧解释道,“所以郝桂萍老师一再强调,我们到广州了就要去菜市场街边这些有烟火气息的地方学习粤语,然后再对我们的坠子进行适应性改编,这才能让佛山观众买账。”就地取材,适应不同观众,是张玉慧走向更大舞台的秘诀。
张玉慧参加曲艺牡丹奖大赛
从河南南阳县说唱团到襄阳市歌舞团,张玉慧丰富的比赛经历和稳健的台风让她在曲艺表演上崭露头角,也拿下了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十余项。2015年3月,张玉慧从事的专业“河南坠子”被湖北省文化厅正式批准为“襄河道坠子”,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采访过程中,张玉慧现场表演了一段坠子《占座》,她一人分饰三角:老头、青年和姑娘。在不断跳进跳出角色的过程中,张玉慧的情绪、声调和唱法也在随之改变,时而声音浑厚,时而情绪急促,仅通过声音的变化就将当时占座的场景变现的活灵活现,再一次展现了襄河道坠子表演的魅力,“用声音化妆,把观众代入场景中,连盲人也能感受到画面感,通过声音的变化带着观众到公交车上、到马路上、到山里边,”张玉慧说,“用坠子的行话就叫‘加花’”,即在说唱坠子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演绎,更易于观众理解,也就更容易感染打动观众。
谋发展顺潮流,在创新中传承
虽然“襄河道坠子”在90年代备受群众的关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们的音乐审美趋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我国大多数民间艺术种类一样,襄河道坠子也逐渐面临受众群体锐减、传承人断层等困境。
张玉慧说:“我们能做的是尽力让更多人知道襄河道坠子这一优美的曲艺,但是有没有人愿意学,是另一回事。现在很少有人专门去茶馆听说书,缺乏这种现实的环境锻炼人,而且如今年轻人的选择更多了,老年人打发时间的手段也更丰富,传承下去确实是一个挑战。”
张玉慧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
张玉慧参加非遗书场活动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群众,将襄河道坠子传承下去,张玉慧深入社区、工厂、农村、军营、福利院,积极参加欢乐襄阳、曲艺进校园、文化惠民、襄江剧场曲艺专场等演出活动,身体力行地推动襄河道坠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她还计划着排练襄河道坠子的情景剧、拍摄短片、短视频,让坠子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获得新生。对于未来,张玉慧心中还有很多期待。
艺术简历
张玉慧:襄阳市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教务主任,襄河道坠子第四代传承人,第五批非遗传承人。
2008年第十一届百花书会主演《祖孙仨》获表演一等奖,并与2013年获湖北省文化厅屈原文艺奖和襄阳市孟浩然文艺创作奖。2015年全国中部六省曲艺比赛主演《草莽秀才》荣获二等奖,并获湖北省第十三届百花书会表演一等奖。2018年第十四届百花书会主演《诸葛出山》荣获表演一等奖。2020年主演坠子《买药记》荣获全国牡丹奖入围奖。2021年主演坠子《坠子情缘》获湖北第四届艺术节表演奖。
2016年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人才库,2021年被襄阳市群艺馆授予第五批非遗传承人。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2-24 来源:文学艺术院 作者:李紫君
名家·张玉慧
襄河道坠子第四代传承人,襄阳市艺术剧院一级演员、教务处主任,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
襄阳,俗称“戏窝子”“曲艺窝子”,不仅有京剧、豫剧、花鼓戏等戏剧,还有襄河道坠子等曲艺。襄河道坠子曾经是襄阳地区很盛行的一种休闲娱乐形式。弦音响起,简板一打,市民们都喜欢围坐在一起泡茶馆、听坠子。
“襄河道坠子”是河南坠子扎根襄阳并与当地文化融合而生的一个传统曲艺品种。在几代坠子艺人的共同凝练下,河南坠子与襄阳本地语言、音调结合,逐渐形成具有襄河流域特色的“襄河道坠子”。2015年,“襄河道坠子”正式被湖北省文化厅批准命名,并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5岁登台说书的张玉慧,见证了襄河道坠子流派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作为中年一代的坠子艺术家,她始终在坚守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发展传统,努力做着传承推广的文化工作。
在环境中浸染,于鼓励中前行
穿着崭新的衣服,留有一头利落的短发,在台上声情并茂地演唱河南坠子的小姑娘,看着也不过十八岁出头,这在经常听坠子的老年人中可是不常见的新面孔。唱毕,台下便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是赞赏,更是鼓励。这个年轻姑娘便是张玉慧。
1972年出生于河南邓县的张玉慧,是襄河道坠子第四代传承人。这是她第一次登台演唱,“我当时紧张的都快哭了,但台下的观众都给我鼓掌,我这才有信心继续唱下去,可能正是因为这热烈的掌声才坚定了我走坠子这条路的信心”。
“从有模糊的记忆开始,我学习坠子的第一位师父郝桂芝就在每年农闲的时候到我们村说书”。张玉慧的父亲是村干部,便自然承接起接待的任务,一来二去,两家便熟络起来,张玉慧亲切地唤郝桂芝为“四姨”。从小听坠子长大的张玉慧,也会在四姨空闲时向她请教几句。
没隔多久,郝桂芝的大徒弟马凤金到了三年出师的时候,需要出去单干了,而郝桂芝老师是个盲人,身边始终离不开人,就想再找个徒弟一边跟她学说书,一边在她出去说书的时候照顾她。张玉慧当时已有15岁,性格活泼,讲话大方,是个合适的人选。正式拜师后,张玉慧便跟随师父郝桂芝去邓县城里学艺,为期三年的学徒生涯在女孩懵懵懂懂的状态下开启了。
刚开始去城里,张玉慧对一切都感到新奇,第一次见到了洗衣机和电视机,沉浸在新环境的喜悦中,暂时忘记了离开家的不安。上午吊嗓子学习小段,下午跟师父去茶馆演出,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了。
这种平淡的生活让张玉慧慢慢地觉得很枯燥,哭过几次也自己跑回家过几次,但是郝桂芝老师都没有生气,每次偷跑回家后她都会紧接着来家里劝说,说张玉慧是说书这块料,就这样来回折腾了好几次,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张玉慧学坠子渐入佳境,便开始在师父说长篇大书之前垫个小段。“当时练得最多的是《貂蝉拜月》《大方人儿》和 《捉放曹》,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跟坠子结下缘,这一下子几十年就过去了”,张玉慧感慨道。
用声音化妆,与观众共舞
三年出师后,张玉慧来到了襄阳,通过面试进入了襄阳市歌舞团,师从郝桂芝的姐姐郝桂萍老师,襄河道坠子第三代传承人,曾任襄阳市政协副主席、襄阳市曲艺家协会主席。
“普通话就叫傻瓜,河南话叫杏子,我们襄阳话叫憨子傻子,那咱们广东话叫少瓜少仔咧!”还没唱完,广东的观众便在台下热烈回应,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张玉慧和团队在佛山演出
这次代表队来到广东佛山参加艺术节比赛,现场演出十分成功,离不开团队对当地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坠子讲的是古书,说的是俗理,上到国家政策,下到家长里短,都是我们创作的内容,其中最关键的是得贴近群众的生活”,张玉慧解释道,“所以郝桂萍老师一再强调,我们到广州了就要去菜市场街边这些有烟火气息的地方学习粤语,然后再对我们的坠子进行适应性改编,这才能让佛山观众买账。”就地取材,适应不同观众,是张玉慧走向更大舞台的秘诀。
张玉慧参加曲艺牡丹奖大赛
从河南南阳县说唱团到襄阳市歌舞团,张玉慧丰富的比赛经历和稳健的台风让她在曲艺表演上崭露头角,也拿下了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十余项。2015年3月,张玉慧从事的专业“河南坠子”被湖北省文化厅正式批准为“襄河道坠子”,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采访过程中,张玉慧现场表演了一段坠子《占座》,她一人分饰三角:老头、青年和姑娘。在不断跳进跳出角色的过程中,张玉慧的情绪、声调和唱法也在随之改变,时而声音浑厚,时而情绪急促,仅通过声音的变化就将当时占座的场景变现的活灵活现,再一次展现了襄河道坠子表演的魅力,“用声音化妆,把观众代入场景中,连盲人也能感受到画面感,通过声音的变化带着观众到公交车上、到马路上、到山里边,”张玉慧说,“用坠子的行话就叫‘加花’”,即在说唱坠子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演绎,更易于观众理解,也就更容易感染打动观众。
谋发展顺潮流,在创新中传承
虽然“襄河道坠子”在90年代备受群众的关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人们的音乐审美趋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我国大多数民间艺术种类一样,襄河道坠子也逐渐面临受众群体锐减、传承人断层等困境。
张玉慧说:“我们能做的是尽力让更多人知道襄河道坠子这一优美的曲艺,但是有没有人愿意学,是另一回事。现在很少有人专门去茶馆听说书,缺乏这种现实的环境锻炼人,而且如今年轻人的选择更多了,老年人打发时间的手段也更丰富,传承下去确实是一个挑战。”
张玉慧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
张玉慧参加非遗书场活动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群众,将襄河道坠子传承下去,张玉慧深入社区、工厂、农村、军营、福利院,积极参加欢乐襄阳、曲艺进校园、文化惠民、襄江剧场曲艺专场等演出活动,身体力行地推动襄河道坠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她还计划着排练襄河道坠子的情景剧、拍摄短片、短视频,让坠子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获得新生。对于未来,张玉慧心中还有很多期待。
艺术简历
张玉慧:襄阳市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教务主任,襄河道坠子第四代传承人,第五批非遗传承人。
2008年第十一届百花书会主演《祖孙仨》获表演一等奖,并与2013年获湖北省文化厅屈原文艺奖和襄阳市孟浩然文艺创作奖。2015年全国中部六省曲艺比赛主演《草莽秀才》荣获二等奖,并获湖北省第十三届百花书会表演一等奖。2018年第十四届百花书会主演《诸葛出山》荣获表演一等奖。2020年主演坠子《买药记》荣获全国牡丹奖入围奖。2021年主演坠子《坠子情缘》获湖北第四届艺术节表演奖。
2016年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人才库,2021年被襄阳市群艺馆授予第五批非遗传承人。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