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陈健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杂技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武汉杂技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2015年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和第一批湖北省舞台艺术人才培养工程。
杂技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大众喜爱。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术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如今的武汉,正是中国杂技事业发展的重镇之一,武汉杂技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汉杂技团,一个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杂技表演团体,新中国第一代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便是从该团走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杂技表演艺术家。当前,在以武汉杂技团团长陈健为首的一批优秀杂技家的带领下,武汉杂技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立志:须知少年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作为一个地道的武汉伢,陈健生性活泼好动,喜欢挑战各种高难度动作。因此当武汉杂技团来到陈健所在的小学招生时,年幼的陈健立刻被这种肢体的艺术吸引,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此走上了相伴终身的杂技之路。
任何一门技艺的成就都充满了汗水,杂技更是如此,需要表演者们从小进行艰苦的训练。
初入杂技团,迎接小学员们的就是满满的日程表和艰巨的训练任务——早上七点起床练早功,进行基础练习,下午和晚上进行文化课学习和舞蹈训练。学习训练任务繁重,这便是杂技团每天的日常。
对于这群十来岁的孩子来说,最难的是早上的基本功练习,倒立、压腿、跟头......这些动作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一点也不轻松。
陈健依稀记得,那时每次翻跟头都要坚持至少半个小时,对训练者们的意志力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压腿环节更是让人痛不欲生,已经发育了的骨骼硬要压到一定角度,过程充斥着汗水与泪水。不服输,是陈健作为武汉伢最突出的特质,尽管眼泪直流,但动作一刻也没有松懈。
同期的许多学员都没能留到最后,一部分退出了训练,还有一部分在一年后的选拔考试中被淘汰出局。而陈建,一边哭着一边坚持了下来,靠的不是幸运,而是艰苦卓绝的努力。
前期扎实的训练,为陈健日后的杂技表演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1990年,12岁的陈健经历层层选拔,从60多个学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十几个前往日本演出的表演者之一。在那个电视机都未普及的年代,陈健便已乘飞机出国演出。这场演出大获成功,一位国际友人对陈健参与表演的节目十分欣赏,赞不绝口。懵懵懂懂的陈健,终于明白了多年来训练与坚持背后的意义。从那时起,陈健便立志要走上更高的舞台,让更多的人看见自己,了解中国杂技的魅力。
成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993,经历了七年的训练,陈健从艺校毕业,成为武汉杂技团的一名正式演员。在日复一日的训练演出中,陈健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表演者。这个过程既有快乐也有困难,而陈建视困难为成长路上的最大助力。
在某个团体项目的排练中,陈健被分配到了底座的任务。一直以来,他主要负责的都是杂技的翻腾动作,底座则与翻腾完全不同。但陈健没有推辞,一头扎进新的训练中。
陈健每天都要将一根长达四五米的钢管竖在自己肩膀上,钢管上还要再站一位杂技演员,肩部负荷重量达上百公斤。这一过程不仅会让底座的表演者痛苦无比,对于表演者肩部力量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为了呈现最完美的艺术效果,他每天都泡在练功房里。
那段时间,陈健的肩膀一次次被磨破,又一次次结痂,新茧覆上旧茧,仍不曾放弃。他曾要强地想过:“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要做到,哪怕吃再多的苦也在所不惜,一定要把最完美的节目呈现在舞台上。”
努力不会被辜负,付出终会有回报。凭借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陈建为观众呈现了精美绝伦的视觉盛宴,也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回首: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陈健的杂技生涯已走过近四十个春秋。从孩童时期的基础训练,到青年时期的大放异彩,再到成熟时期与团队一起呕心沥血发扬杂技艺术......如今的陈健,接过了武汉杂技团团长的重担,开始为整个团队的管理与业务负起责任。
回首往昔,对于舞台的热爱是始终激励陈健大步向前、永不放弃的最重要的因素。“当我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内心的充实和骄傲是无可比拟的。谢幕时观众们的惊叹和喝彩,是最激动人心的兴奋剂。让杂技艺术被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更是我不懈前行的动力。”热爱,溢于言表。
近年来,武汉杂技团推陈出新,创作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极大的反响,更走出了国内,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内国际重大杂技赛事奖项:主演《大跳板》荣获第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金奖”,主演杂技剧《海盗》荣获文化部“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主演楚文化杂技剧《梦幻九歌》获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
当陈健站在国家级舞台上演出时,十二岁那年的心潮澎湃、少年意气仿佛得到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年少时就立下的志向,不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展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于杂技的真正内涵,陈健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杂技杂技,杂取百家,技艺交融。杂技是融合了舞蹈、音乐、表演等诸多领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仅具有技术性,更具有艺术性,一名优秀的杂技演员,必须做到‘技’与‘艺’的交融。”
在某些历史时期,杂技一直被看作难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其自身所具备的极高的艺术价值长期被忽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杂技艺术的发展,如今关于杂技的偏见早已随着时代渐渐消散,但如何让杂技的艺术价值被更多的人了解,仍然是以陈健为代表的杂技艺术家的共同追求。
目前我国杂技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杂技训练十分艰苦,导致许多新生代演员难以接受,后备力量薄弱;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不断对杂技艺术的创新性提出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陈健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大对年轻杂技演员的培养力度,建立充足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杂技理论的学习,培养一批善于创新的理论性人才,赋予杂技表演以新的形式,如将剧情编入杂技,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从而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作为一名杂技艺术的前辈,陈健对后辈演员有着殷殷期待:“希望后辈的杂技演员们都能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己,推广杂技艺术;年轻人一定要不忘初心,既然选择了杂技艺术,就要坚持到底,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促进杂技事业的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陈健将继续投身杂技艺术的发展,培养人才,带领团队,对杂技表演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探索,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杂技,持续推动中国杂技走向更宽广的世界舞台。
艺术简历
陈健: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杂技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武汉杂技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2015年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和第一批湖北省舞台艺术人才培养工程。入选2022年度“武汉英才”专项文化体育旅游人才。
主演《古圈技》荣获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中南大区预选赛“一等奖”;主演《大跳板》荣获第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金奖”;主演杂技剧《海盗》荣获文化部“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和“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主演楚文化杂技剧《梦幻九歌》获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
指导创作《技炫黄包车》节目荣获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第十二届武汉国际杂技节芳草金奖、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指导创作《寒梅疏影·杆上技巧》荣获第十三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芳草金奖;主持创作杂技节目《扬帆追梦·浪船》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文化和旅游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艺苑撷英:2023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杂技)人才展演等多项国家奖项以及第46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银小丑。
主办单位: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邮政邮编:43007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2566号
发表时间:2025-02-24 来源:文学艺术院 作者:曹鑫池
名家·陈健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杂技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武汉杂技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2015年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和第一批湖北省舞台艺术人才培养工程。
杂技是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深受大众喜爱。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术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如今的武汉,正是中国杂技事业发展的重镇之一,武汉杂技更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汉杂技团,一个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杂技表演团体,新中国第一代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便是从该团走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先后培养了一大批杂技表演艺术家。当前,在以武汉杂技团团长陈健为首的一批优秀杂技家的带领下,武汉杂技正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立志:须知少年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作为一个地道的武汉伢,陈健生性活泼好动,喜欢挑战各种高难度动作。因此当武汉杂技团来到陈健所在的小学招生时,年幼的陈健立刻被这种肢体的艺术吸引,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此走上了相伴终身的杂技之路。
任何一门技艺的成就都充满了汗水,杂技更是如此,需要表演者们从小进行艰苦的训练。
初入杂技团,迎接小学员们的就是满满的日程表和艰巨的训练任务——早上七点起床练早功,进行基础练习,下午和晚上进行文化课学习和舞蹈训练。学习训练任务繁重,这便是杂技团每天的日常。
对于这群十来岁的孩子来说,最难的是早上的基本功练习,倒立、压腿、跟头......这些动作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一点也不轻松。
陈健依稀记得,那时每次翻跟头都要坚持至少半个小时,对训练者们的意志力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压腿环节更是让人痛不欲生,已经发育了的骨骼硬要压到一定角度,过程充斥着汗水与泪水。不服输,是陈健作为武汉伢最突出的特质,尽管眼泪直流,但动作一刻也没有松懈。
同期的许多学员都没能留到最后,一部分退出了训练,还有一部分在一年后的选拔考试中被淘汰出局。而陈建,一边哭着一边坚持了下来,靠的不是幸运,而是艰苦卓绝的努力。
前期扎实的训练,为陈健日后的杂技表演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1990年,12岁的陈健经历层层选拔,从60多个学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十几个前往日本演出的表演者之一。在那个电视机都未普及的年代,陈健便已乘飞机出国演出。这场演出大获成功,一位国际友人对陈健参与表演的节目十分欣赏,赞不绝口。懵懵懂懂的陈健,终于明白了多年来训练与坚持背后的意义。从那时起,陈健便立志要走上更高的舞台,让更多的人看见自己,了解中国杂技的魅力。
成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993,经历了七年的训练,陈健从艺校毕业,成为武汉杂技团的一名正式演员。在日复一日的训练演出中,陈健逐渐成为一名成熟的表演者。这个过程既有快乐也有困难,而陈建视困难为成长路上的最大助力。
在某个团体项目的排练中,陈健被分配到了底座的任务。一直以来,他主要负责的都是杂技的翻腾动作,底座则与翻腾完全不同。但陈健没有推辞,一头扎进新的训练中。
陈健每天都要将一根长达四五米的钢管竖在自己肩膀上,钢管上还要再站一位杂技演员,肩部负荷重量达上百公斤。这一过程不仅会让底座的表演者痛苦无比,对于表演者肩部力量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为了呈现最完美的艺术效果,他每天都泡在练功房里。
那段时间,陈健的肩膀一次次被磨破,又一次次结痂,新茧覆上旧茧,仍不曾放弃。他曾要强地想过:“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要做到,哪怕吃再多的苦也在所不惜,一定要把最完美的节目呈现在舞台上。”
努力不会被辜负,付出终会有回报。凭借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陈建为观众呈现了精美绝伦的视觉盛宴,也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回首: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陈健的杂技生涯已走过近四十个春秋。从孩童时期的基础训练,到青年时期的大放异彩,再到成熟时期与团队一起呕心沥血发扬杂技艺术......如今的陈健,接过了武汉杂技团团长的重担,开始为整个团队的管理与业务负起责任。
回首往昔,对于舞台的热爱是始终激励陈健大步向前、永不放弃的最重要的因素。“当我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内心的充实和骄傲是无可比拟的。谢幕时观众们的惊叹和喝彩,是最激动人心的兴奋剂。让杂技艺术被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更是我不懈前行的动力。”热爱,溢于言表。
近年来,武汉杂技团推陈出新,创作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极大的反响,更走出了国内,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内国际重大杂技赛事奖项:主演《大跳板》荣获第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金奖”,主演杂技剧《海盗》荣获文化部“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主演楚文化杂技剧《梦幻九歌》获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
当陈健站在国家级舞台上演出时,十二岁那年的心潮澎湃、少年意气仿佛得到了跨越时空的呼应。年少时就立下的志向,不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展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于杂技的真正内涵,陈健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杂技杂技,杂取百家,技艺交融。杂技是融合了舞蹈、音乐、表演等诸多领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仅具有技术性,更具有艺术性,一名优秀的杂技演员,必须做到‘技’与‘艺’的交融。”
在某些历史时期,杂技一直被看作难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其自身所具备的极高的艺术价值长期被忽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杂技艺术的发展,如今关于杂技的偏见早已随着时代渐渐消散,但如何让杂技的艺术价值被更多的人了解,仍然是以陈健为代表的杂技艺术家的共同追求。
目前我国杂技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杂技训练十分艰苦,导致许多新生代演员难以接受,后备力量薄弱;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不断对杂技艺术的创新性提出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陈健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大对年轻杂技演员的培养力度,建立充足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杂技理论的学习,培养一批善于创新的理论性人才,赋予杂技表演以新的形式,如将剧情编入杂技,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从而吸引更多年轻观众。
作为一名杂技艺术的前辈,陈健对后辈演员有着殷殷期待:“希望后辈的杂技演员们都能坚持守正创新,不断与时俱进,提高自己,推广杂技艺术;年轻人一定要不忘初心,既然选择了杂技艺术,就要坚持到底,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促进杂技事业的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陈健将继续投身杂技艺术的发展,培养人才,带领团队,对杂技表演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探索,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杂技,持续推动中国杂技走向更宽广的世界舞台。
艺术简历
陈健: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杂技家协会理事、湖北省杂技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武汉杂技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2015年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和第一批湖北省舞台艺术人才培养工程。入选2022年度“武汉英才”专项文化体育旅游人才。
主演《古圈技》荣获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中南大区预选赛“一等奖”;主演《大跳板》荣获第四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金奖”;主演杂技剧《海盗》荣获文化部“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和“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主演楚文化杂技剧《梦幻九歌》获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
指导创作《技炫黄包车》节目荣获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第十二届武汉国际杂技节芳草金奖、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艺术奖;指导创作《寒梅疏影·杆上技巧》荣获第十三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芳草金奖;主持创作杂技节目《扬帆追梦·浪船》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文化和旅游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艺苑撷英:2023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杂技)人才展演等多项国家奖项以及第46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银小丑。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技术支持:荆楚网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翠柳街一号 邮政邮编:430071
联系电话:027-68880703 留言信箱:hbswlwczx@126.com
鄂ICP备12015471号-2